南京地铁294个站点有了“小传”
转自:上观新闻
携新书《彼此的抵达:南京地铁站名文化》做客先锋书店,南京学者薛冰没有料到,台下围满的不只有“历史迷”,还有不少“地铁迷”。
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19年间,这座古城的地下交通网络不断织广织密,目前已开通13条线,里程总长473公里,共计294个站点。公众对地铁的关注从单一的交通及经济发展维度,拓展至站名背后一段历史的显影。去年10月,5号线“神机营”站公布后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最霸气”的地铁站名。这一背景下,薛冰的新书适逢其时。
解码站名
如在历史深处“打桩”
翻开《彼此的抵达》,密集交错的南京地铁线路宛如城市的掌纹,站名则像一个个穴位,每深挖一锹,就是在巨大的时空综合体中打下了一个桩点,激荡起无穷的涟漪。
在1号线北端第一站“八卦洲大桥南”,薛冰打下了第一个桩点。八卦洲,长江冲击沙洲,乾隆南巡时写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八卦洲长江大桥是南京第二座长江大桥,也曾是“中华第一斜拉桥”。在此登上地铁,次站“笆斗山”,曾见证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发动的江面起义,南京解放的进程由此加速;燕子矶,“衣冠南渡”“一苇渡江”的重要渡口,引发过朱元璋、清高宗的吟咏;晓庄,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乡村师范而闻名;新模范马路,其北侧为模范马路,是为迎接1910年南洋劝业会而修建的南京第一条水泥马路……寥寥几个站点,就为“何以南京”与“长江文明”留下了诸多注脚。
薛冰多年深耕南京历史,《彼此的抵达》是他的第70本书。这些年,他不满足于“往回看”的城市叙事,开始寻找新的书写契机,“地铁站名文化”不仅为他观照南京提供了新的窗口、便利的写作结构,更意味着一条“回望过去、感知现在、展望未来”的绝佳贯穿线。
何以南京?答:约3100年建城史,约450年建都史,以及生机涌动、日新月异的当下。在薛冰看来,这是南京地铁站名值得展开一讲的底气所在。
融古通今
展现“古老年轻”新南京
“南京人熟悉的地铁站名主要是明城墙圈内的,比如新街口、三山街、大行宫、明故宫等。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不论是对老地名进行再勘探,还是去行走那些伸向新城、郊县乃至镇江、滁州等其他城市的地铁站,都给了我许多新感悟、新发现。”薛冰对记者说。
位于2号线的西安门站,以“门”命名,人们会想到这是一座明代城门,却未必清楚它是明故宫皇城的西门,而且目前仍存三道券门,北侧券门中尚可见明代砖铺路面。为了这一处小景,薛冰特意请南京人文纪实摄影师冯方宇,拍下夕照铺满六百年路面的画面,配上说明“拱券内砖壁斑驳,旧路宛然,明代石雕依稀可见”。薛冰笑言,这段路以往只有帝王贵胄才能走,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地铁延伸,南京城市的范围不断拓展,河西新城、江北新区、南部新城、燕子矶板块纷纷崛起。在这些年轻的城区,地铁站名就像“卷轴”,展开了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新画卷。
2号线元通站位于河西新城的核心,薛冰介绍,“元通”得名自清末圆通村、圆通庵,不过它的“高光时刻”在当下:如今这里拥有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河西中央公园、华东最大的人防工程,曾见证2013年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已是南京的新人文地标。而两站之外的油坊桥站,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房租便宜,成为“宁漂”落地的第一站和“加油站”,彰显着“老南京”对“新南京”的包容接纳。
在薛冰看来,这种对当下的观照和对历史的钩沉同样重要:“文化不只存在于历史之中,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文化的创造。”
透过地铁站名看南京,会发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古老又年轻。一些新设立的地铁站名看似陌生,其实承载着悠久的历史。2号线南延后增加的天保街站,毗邻的天保桥乃元末陈友谅大军败北脱逃所经;S3号线吴侯街站,取自东汉末年孙策被汉献帝册封吴侯的历史典故;11号线马骡圩站是长江北岸明代军屯遗址;7号线永初路则取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至于S8号线的雄州站,以六合的古称命名,伍子胥的哥哥伍尚曾在此地(时称棠邑)任大夫,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地方官员。
开掘微观历史
让“南京面孔”具象丰盈
南京地铁何以“站站有讲头”?薛冰说,南京有专门负责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地名办”,对地铁站的命名也十分考究用心,往往要经过几轮的论证和修改。地铁站承接着历史、擦亮了过去,也见证着新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
这样的古与今,交融在一本书中。而在地铁开通以前,南京不同区域之间的“抵达”并非易事。薛冰回忆,在他小时候,南京人的出行方式主要还是步行,上班、上学往往就近,活动半径很少超过2000米。“上夫子庙逛游乐场,到玄武湖看菊花展,就算出远门了。倘若从城南到下关,那就是大事了,至少要筹划一星期。”
地铁的四通八达,拓展了南京人的生活半径,曾让“老南京”感到疏离的河西、浦口、六合、高淳,如今都被认同为“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地铁游南京”蔚然成风,薛冰特别推荐大家乘坐S9号线游览石臼湖,地铁会在“天空之境”一般的绝美湖面上行驶12.6公里,时间长达8分钟。“地铁就像一张网,不仅将古今金陵胜景连接起来,还把南京主城外围的‘江宁八景’‘高淳八景’‘汤泉八景’‘六合十二景’‘中山八景’囊括其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畅通无阻的冶游空间。”薛冰自豪道。
S4号线为什么主打浅蓝色?如何讲好南京地铁logo梅花的故事?分享会上“地铁迷”好奇发问,让薛冰看到了对城市历史进行微观研究和当下叙事的价值所在。
“历史研究必须结合宏观与微观。有宏观意识,微观研究就不会钻牛角尖,宏观研究也不宜空洞虚浮,细节往往有助于对宏观历史的验证。正是平民百姓的经历与记忆,补充了历史文献,让南京3100年的悠久历史更为丰盈生动。”
薛冰笑言,地铁绝对是篇大文章,期待更多学者与南京地铁合作,从这一现代文明造物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然后你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平面上,从一个点出发也能‘抵达’无垠的时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冯圆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