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耐心资本破解硬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2024-11-21 11:15:17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建议紧扣硬科技企业特点,围绕政策机制、产品创新等要素制定针对性措施,鼓励聚焦长期战略、长期收益开展投资,强化耐心资本培育

《中国金融》|耐心资本破解硬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作者|杨龙「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财务与资产部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2期

硬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近年来,我国大力鼓励硬科技创新,出台了大量支持政策,但受研发周期长、创新风险高及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硬科技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期限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导和培育更多资本尤其是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硬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

作为科创企业排头兵,硬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光电芯片、高端装备制造(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工业母机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硬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与其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研发投入期、产业化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在研发投入期,硬科技企业需要大量耐心资本来支撑高强度、长周期的科研活动。硬科技通常是多条技术路线关键共享节点,属于底层支撑技术,也是具有带动力的共性使能技术。此种技术的欠缺,将阻断多条技术路线,造成供应链产业链瘫痪,也就是出现常说的“卡脖子”问题。硬科技涉及学科专业领域广,与基础研究结合紧密,研发阶段通常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品研制的正向研发全链条。这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具有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例如,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项目研发周期长达10年以上,研发投入更是超千亿元。

在产业化成长期,硬科技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产业链布局,解决规模化生产制造和市场开拓问题。硬科技市场通常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后发企业要将产品打入市场,通常在成本、用户黏性上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大量融资支撑产业化运营。

在成熟期,硬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更多地源于技术升级、市场扩张或并购重组。成熟期企业已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通常拥有稳定的产品、市场和现金流,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大幅下降。成熟期企业由于具有较好的财务表现、信用记录和资产基础,融资渠道也较为通畅,方式更为多元化,包括信贷、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硬科技企业,在保持控制权前提下,会综合考虑资金需求量、期限匹配、资金成本、估值水平及融资渠道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在股权与债务融资中灵活选用合适的融资方式。在研发投入阶段和产业化初期,企业缺乏稳定收入,通常倾向于长期融资。

硬科技企业在早中期阶段的融资难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然而,受限于科技型企业抵押物少、担保不足、风险高等因素,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与企业的融资需求仍不充分匹配。在硬科技企业发展的早中期阶段,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

从信贷支持来看,首先,银行更习惯看企业的“过去”,尽管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在不断进化,但总体上基于历史财务和经营数据的评估体系仍然占据主流。硬科技企业在早中期阶段通常存在研发不确定程度较高、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数据缺失、不盈利或微利、现金流不稳定等情况,不符合传统意义上信贷支持的基本条件。其次,银行对知识经济规律的认知有待深化。硬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轻资产”特征,缺乏足够的有形抵押物,特别是在早期发展阶段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比高,部分企业无形资产占比甚至超过90%。而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价值量化评估和信用评估能力不足,对专利技术等质押品处置经验不足。再次,银行对新兴科技赛道的成长规律难以精准把握,对硬科技企业的风险识别不够精准,对企业家与科学家素质的研判亟待深入,信息不对称矛盾较为突出,导致微观层面金融资源配置失效。最后,在现行监管政策下,银行权益投资受限,信贷产品普遍期限较短,不能有效匹配硬科技企业长周期研发需求。

从直接融资来看,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占比相对较低。2023年我国科技行业股权投资总额仅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的4.75%,且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群体。硬科技企业在发展的早中期阶段同样面临股权融资困难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发展不成熟。近年来,我国的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增速有所下降,由国有资本主导的投资占比逐步上升。2023年我国新募集的人民币基金中,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机构的认缴出资比例已达77.8%。而这部分投资的考核机制使其对投资风险格外关注,一定程度上导致投小、投早的比重始终较低。

对策建议

金融业是硬科技企业创新攻关的有力支撑,必须汇集各方力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建议紧扣硬科技企业特点,围绕政策机制、产品创新等要素制定针对性措施,鼓励聚焦长期战略、长期收益开展投资,强化耐心资本培育,助力硬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一是强化政策协同配合。近年来,国家层面就发展科技金融、助力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安排。未来应进一步推进跨部门协作,促进科技金融政策与产业规划、财税政策等有机衔接、协同发力,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推动金融机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清单,强化对硬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长期投资的评价体系,为耐心资本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和条件。

第二,开展投贷联动等模式创新。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仍将是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资金供给者,对于耐心资本的培育也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重大项目,助力基础性、引领性、原创性科技攻关的同时,带动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支持硬科技创新。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投贷联动、债转股等,分享硬科技企业长期发展红利。三是推动科技金融专营化、专业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银行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或专业子公司,构建科技金融专属审批流程和风控机制,组建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人才队伍,实施差异化激励考核。

第三,稳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壮大耐心资本,发展直接融资是核心。一是进一步优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环境,畅通基金的“募、投、管、退”循环,引导和推动长线资金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硬科技领域,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等试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合法性、投资范围、投资比例等关键要素。二是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母基金等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导更多的长期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中,形成资本的放大效应,精准服务处于早中期阶段的硬科技企业。三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突出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打通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与科创板的连接渠道,提高多市场的协同效应。四是加强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推动科技型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科技创新进展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向投资者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度,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建立健全专业化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硬科技企业认定和评价标准,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硬科技企业清单,并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对名单进行动态更新,实现“有进有出”,便于金融机构筛选目标客群。二是加强公共信用信息与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在征信平台上汇聚政务、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市场主体数据,优化征信服务。结合科创企业“重技术、轻资产、高成长”特点,打造科创企业专属信用评价模型,构建企业“健康度指数”,为企业精准画像。三是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构建涵盖法律、经济、技术等多个维度的知识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引进和培育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知识产权储备基金,打造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四是持续完善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等配套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深化科技保险、科技担保服务,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金、高端制造业担保代偿金等。五是组建专家团队,打造“政产学研用金”紧密合作的金融智库,为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提供专业性政策咨询、“融资+融智”顾问服务。■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责任编辑 贾瑛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