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为什么这么高?

2022-02-21 11:48:26 - 央视

“你怎么形容自己的性格?”

“我比较隔路吧”

速度滑冰运动员高亭宇摘金后

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

逗乐了全场观众,

也让外国记者愣住了,

以至于不懂东北话的现场翻译只能翻译成:

“IthinkI’mquite…gelu?”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为什么这么高?

“磕(ké)他”“嘎嘎好”,

冬奥会开幕当天,

冰壶运动员凌智和范苏圆,

让东北话响彻冬奥冰壶赛场。

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为什么这么高?

来自吉林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洋铭,

在本届冬奥会上,

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

高山滑雪比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次赛前采访中,他这样说:

“本来想喊出我的口号的,

后稳儿(后来)引(忍)住了。”

短道速滑名将、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

更是在解说时调侃道:

“这届北京冬奥会,它就有三种语言,

第一个英语,第二个普通话,

第三个东北话。”

那么,北京冬奥会的“东北含量”,

为什么这么高?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

超过一半的运动员为东北籍,

来自东北的运动员更是

在冬奥赛场屡获佳绩,

这都离不开东北地区

较为悠久的冰雪运动历史

和深厚的冰雪运动积淀。

第一届全国滑雪运动会就在东北举行。

1957年2月,吉林省通化市,

运动会进行了4天,

有6个城市8个代表队109名运动员参赛。

△1957年2月,吉林省通化市,第一届全国滑雪运动会开幕式现场。 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1957年2月,在吉林省通化市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滑雪运动会上,被邀请作滑雪表演的少年儿童运动员在与其他运动员交流。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1957年2月,在吉林省通化市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滑雪运动会上,取得名次的运动员在领奖台上合影。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获得在冬季项目上

第一个世界冠军的罗致焕,

也是来自东北。

1963年2月24日,

日本长野第57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

中国选手罗致焕,

站上了1500米的冠军领奖台。

“两个手一摆,就算完成任务了。”

那时,没做好准备、没领过奖的罗致焕,

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在领奖台上挥手。

△1962年,速滑选手罗致焕在练习速滑。 摄影何世尧/人民画报

在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中,

81岁的罗致焕成为第一棒火炬手,

并在冬奥会开幕式上

担任旗手护送奥林匹克旗帜。

跨越59年,罗致焕从容挥起的手,

再次被全世界看见。

△奥林匹克会旗在“雪道”间行进。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除此之外,

中国冬奥历史上

第一枚奖牌获得者叶乔波、

实现中国冬奥会历史上

金牌“零的突破”的

短道速滑选手杨扬,

也都来自东北。

1992年,第十六届冬奥会,叶乔波先后在500米和1000米速滑比赛中获得银牌。

△1992年,第十六届冬奥会,叶乔波在领奖台上。本刊资料

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

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也让冰雪运动

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发展壮大。

△1954年1月,吉林省吉林市,在北山滑雪场参加寒假冬令营的同学们。摄影 吴寅伯/人民画报

△195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在南岗滑冰场滑冰。摄影张吉年/人民画报

△195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个孩子滑冰后结伴回家。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1957年,黑龙江哈尔滨,“小白兔”郭莹(左)与小伙伴在做单腿下蹲滑行。 摄影宋学广/人民画报

本届冬奥会上,

以34秒32创造新的奥运纪录,

并获得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历史上第一枚冬奥金牌的

黑龙江伊春小伙儿高亭宇;

获得冬奥首金,

一直以来被称为中国冰雪运动“王者之师”的

中国短道速滑队;

凭借最后一轮的高难度动作,

以108.61分的高分一举夺冠,

辽宁籍选手徐梦桃......

都让我们感受到

发源于东北大地的

那股拼搏意志和昂扬精神。

△2月5日,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比赛后,中国队手持国旗绕场庆祝。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2月12日,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绩破奥运纪录夺得冠军。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2月14日,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花样滑冰冰上舞蹈自由舞比赛中。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2月15日,苏翊鸣在比赛中成功落地后举手庆祝。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2月16日,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徐梦桃夺得金牌。(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

目标成为现实,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乐趣,

来自不同地区的冰雪运动健儿

在冬奥赛场奋力拼搏、超越自我。

未来,

期待东北话继续飘荡在冬奥的赛场上,

也期待更多文化元素

在冬奥赛场上绽放耀眼的魅力和光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