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拟赴港上市:核心信贷业务质量下滑 代销理财产品频遭投诉

2023-02-21 19:32:52 - 市场资讯

陆金所拟赴港上市:核心信贷业务质量下滑 代销理财产品频遭投诉

近日,已于纽交所上市的陆金所控股(LU.N)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此次上市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本次介绍上市不涉及新股发售和融资,陆金所控股将继续保持在纽交所的主要上市地位并进行交易。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来自核心的零售信贷业务,近年来已为中国合计约660万名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2022年9月末零售信贷余额为6365亿元人民币。然而,其信贷质量却逐年下降,截至2022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30天以上逾期率为3.6%,90天以上逾期率为2.1%。除此之外,信用减值损失亦扩大至103亿元,占期内收入的22.5%。

另一方面,陆金所控股通过金融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包括资管计划、公募基金产品、私募投资基金产品及信托产品等。然而,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已有多条关于陆金所APP代销的理财产品的投诉,涉及问题主要为投资收益与宣传不符。

信贷业务质量下滑

港交所上市规则显示,介绍上市是已发行证券申请上市所采用的方式,该方式毋须作任何销售安排,因为寻求上市的证券已有相当数量,且被广泛持有,故可推断其在上市后会有足够市场流通量。

对于双重上市的原因,陆金所控股在招股书中表示,这一方式有益于公司发展,成功上市后,公司将在港交所及纽交所两地拥有双重上市地位,两个市场将吸引不同背景的投资者,有助于扩大公司的投资者基础及增加股份的流动性。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来自核心的零售信贷业务,借款人就贷款支付费用,包括贷款人的利息、担保人或保险公司的担保或保险费以及赋能方的赋能服务费,除核心的零售信贷赋能业务模式外,陆金所控股就通过陆金通向银行合作伙伴提供转介服务赚取平台服务转介收入,就分销金融机构的产品产生的服务费赚取其他技术平台收入,就公司的消费金融子公司提供的贷款赚取净利息收入,并赚取账户管理服务费、罚金及其他服务费等其他收入。

自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为中国合计约660万名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零售信贷余额为6365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贷款余额统计,公司在服务小微企业主的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

然而,陆金所控股经营数据在近年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20-2021年,陆金所控股营业收入分别为520.46亿元、618.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2.76亿元、167.09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陆金所控股营业收入为457.97亿元,同比下降0.45%;净利润95.81亿元,同比减少30.64%。

同时,2020-2021年,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规模由5650亿元增至6484亿元,截至2022年9月末,其新增贷款规模为4176亿元,相比2021年9月末的4968亿元下降约792亿元。

除了新增贷款规模下降,信贷质量亦有所下滑,贷款逾期率出现上升。招股书显示,2020-2021年及截至2022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3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2.0%、2.2%、3.6%,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1.2%、1.2%及2.1%。从披露数据看,一般无抵押贷款90天以上历史逾期率较高,有抵押贷款90天以上历史逾期率较低。

此外,陆金所控股信用减值损失不断扩大,2020-2021年及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30亿元、66亿元、103亿元,分别占期内收入的5.8%、10.7%及22.5%。陆金所控股在招股书中提到,其业务受新冠疫情及对应措施的影响。

代销理财产品频遭投诉

招股书显示,除提供信贷业务外,陆金所控股还为金融机构代销理财产品,而这些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及保险公司。

2020-2021年及截至2022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分别为436家、470家、489家。其中2022年代销的理财产品包括资管计划、公募基金产品、私募投资基金产品及信托产品等。

然而,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已有多条关于陆金所APP代销理财产品的投诉。其中,投资者李莉(化名)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2021年7月通过陆金所APP购买了一款名为“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期债券C”(以下简称“广发C”)的产品,投入约19万元。

陆金所APP显示,广发C由上海陆金所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代销,产品发行机构为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证券资管”),产品全称为“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期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C类份额”,属于债券型产品,运作方式为普通开放式。

产品说明书显示,上述产品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低于集合计划资产的80%,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合计不超过集合计划资产的20%,风险评级为“中低风险”。目前,该产品近一年的涨幅率约为-2.73%。

李莉告诉记者,其理财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为“保守型”,本打算购入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因看到陆金所APP代销的广发C为中低风险,且属于债券型产品,最终于2021年购入该产品。然而,投资该产品仅一两个月后,广发C产品收益率即快速下跌,最终累计亏损约2万元。

李丽认为,该产品与陆金所APP宣传内容显示不一致,随后查询了解到,广发C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已超过20%,约为20.09%。除此之外,其他代销平台显示,广发C产品属于私募专户产品,远超过李丽所能承受的风险等级。李丽补充道:“该产品封闭期一年,期间不能赎回,直到一年以后,才将亏损后的资金赎回。”

陆金所拟赴港上市:核心信贷业务质量下滑 代销理财产品频遭投诉

同时,另一位投资者刘红(化名)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此前在陆金所APP购买过其代销的“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A”产品,投入金融约2万元,发行机构同样为广发证券资管,购买页面亦宣传为“中低风险”产品。然而购买后不久,刘红即累计亏损约2000元。

“我也是保守型投资者,只能承受中低风险的产品,之前在陆金所APP上也购买过其他产品,但这只产品宣传中低风险,实际却比高风险赔得还多,中间还不能赎回,只能看着它到期后才赎回。”刘红说道。

此外,还有投资者向《中国科技投资》记者表示,2018年通过陆金所APP购买过至信系列私募产品,彼时平台宣称若标的公司三年内未合格上市,标的公司将按境外扣费前10%/年复利进行回购,但直到2022年,标的公司仍未上市,投资者亦未收到本金和利息。目前,经过协商沟通,发售私募产品的信托公司已将本金归还给投资者,但平台宣称的复利回购一直未予兑付。

对此,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晓东告诉《中国科技投资》记者:“陆金所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要看实际投资效果与宣传内容不符的程度,如果宣传是风险投资,只是在回报比例上有所浮动,这个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陆金所作为代销商,很难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此举辜负了投资者的信任。”

招股书显示,2020-2021年及截至2022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1.9%、2.3%,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同期,陆金所控股投资净利润分别为1500万元、-3100万元、200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

记者就上市进展、理财业务等问题致函陆金所控股,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中科财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