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从"首单"看202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
编者按:
2023年是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上海金融官微策划了“媒体眼中的上海金融”专栏,从不同角度讲述上海金融故事,从金融记者眼中看上海金融今年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国际金融报》受邀撰写第六期稿件,从金融“首单”的视角,记录202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成就,干货满满,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海之滨,千帆竞渡。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承担特殊历史使命,勇当敢闯敢试的开路先锋。
2023年既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10周年。今年以来,上海金融业“首单”不断涌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全球金融资源集聚与辐射的影响力不断攀升。
这一年,上海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作为,在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方面,释放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澎湃动能,持续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我长期关注并记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辉煌征程,在参与今年报道及采访的过程中,见证多个上海金融“首单”的诞生荣光,也持续践行主流媒体人的职责,不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双姝璀璨,搭建跨境桥梁
早春时节,在和煦的暖阳下,申城市花白玉兰竞相绽放,与浦东滨江的东方明珠交相辉映,带来盎然春意。今年,伴随“玉兰债”“明珠债”再迎首单突破,中国债券市场也迎来蓬勃生机。
以上海市市花命名的“玉兰债”,承接推进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对外开放的使命,承担发挥金融基础设施枢纽的作用,也承载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期许。
此前,上海清算所与欧洲清算银行合作推出“玉兰债”,首次实现跨境基础设施联通服务境内机构参与国际市场。
身处金融开放前沿,上海清算所肩负着响应境内外投资者需求、畅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多重任务。作为境内金融基础设施,该所直接服务中资发行人,提供债券无纸化登记服务。
过去,这项业务的计价货币主要采用美元和欧元。2023年5月30日,中国银行发行的全球首单人民币“玉兰债”在上海清算所成功登记。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2年,发行利率2.85%,全球投资者认购倍数达到2.92倍。
这次,金融基础设施和国有大行携手,创新国际市场发债业务场景,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优质的离岸人民币资产,以及通过提升人民币在跨境投融资活动中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玉兰绽放,如明珠般璀璨。这场债券高质量接力活动,还在不间断持续。
上海是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资金双向互联互通的离岸债券市场,对提升中资机构国际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具有重要意义。
“明珠债”系自贸区离岸债券,是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双循环”战略链接作用,践行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提升对实体经济跨境融资效能的重要举措;是在稳妥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以人民币作为支持全球投融资交易结算主力币种,并兼容多种外币的新型工具。今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埠十周年,“明珠债”新发业务规模累计突破了千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和国际证券也开放领域,送上了沉甸甸的贺礼。
开年伊始,“明珠债”先后取得了多项关键性突破创新。4月,海通证券通过其境外子公司,应用中央结算公司区块链簿记系统,成功发行了首单证券公司明珠债,规模40亿元人民币,期限3年,利率3.4%;以数字金融和跨境金融,双向赋能中资企业“走出去”。同月,海通证券作为承销商再创佳绩,助力中航租赁成功发行了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融资规模达11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绿色金融发展能级。10月,新加坡凯德集团通过旗下在华子公司,成功发行了首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外资机构人民币明珠债,规模6亿元人民币,期限3年,利率3.8%;切实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面向全球资本市场提升了储备货币与支付货币功能。此外,“明珠债”主要依托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自贸试验区内分账核算单元、CIPS完成跨境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结算等基础设施职能,全业务链条“以我为主、安全可控”,为在高水平开放进程中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探索了重要实践经验。例如,交通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沪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创设了“投资者+承销商+信托人+中央结算公司FT清算行+本地结算行”五位一体明珠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了市场上较为广泛的明珠债投资者体系。
一个新的市场开拓,远非易事。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越来越多“明珠债”“玉兰债”首单的出现,不仅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有益尝试,也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国金融市场加速国际化,迈出愈发坚实的步伐。
数字智能,铸就支付利器
“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出示付款码照一照,支付就成功了。”这样的简易操作引导,在上海城市的支付场景中,随处可见。无论是缴纳电费、物业费、停车费,还是参加上海“五五购物节”消费,亦或是到家门口的便利店、小吃店,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已深度嵌入这座城市的居民日常。
小到居民日常生活,大到国家国际贸易,从C端到B端,数字人民币正茁壮生根,飞速发展。
今年10月,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达成进口近100万桶原油的交易,并首次采用双边模式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金额近6.7亿人民币。
交通银行获悉企业数字人民币结算需求后,立即成立专项小组迅速推进,上海市分行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交通银行(香港)通力协作,创新性采用双边模式进行企业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并于2023年10月27日成功完成首单油气贸易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这不仅是数字人民币在我国油气贸易领域跨境结算的首次突破,也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国际油气贸易中的影响力。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上海主动参与数字人民币国际贸易应用。采用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具有诸多益处。从结算方式来看,可以降低支付成本,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从交易性能来看,可以提升交易透明度,提高跨境支付的安全性。
数字人民币在B端的应用场景,还在持续丰富。2023年2月,工行上海市分行成功发放上海地区首笔数字人民币供应链贷款,实现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供应链金融场景的创新试点应用。
本次试点针对中国宝武旗下欧冶金融在宝武产业生态圈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定位,以欧冶金服服务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为应用场景,由保理业务资金方向其上游供应商以数字人民币形式提供供应链贷款。
运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形式的贷款定向支付,创新实现了保理场景数字人民币点对点定向支付。
数字人民币为人民生活带来便捷,也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受访人士指出,这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为持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竞争力注入活力。
巨龙奔流,勇担战略使命
江海交汇之处,高度自动化的码头,使得集装箱不停忙碌,链接起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个港口。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自古以来经济富庶、交通发达、文化繁荣。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有了航运中心,就能使上海成为贸易中心,成为金融中心。经过三十年的接续奋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在全球排名中稳居前三。
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实时跳动,成为指导全球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2023年8月18日,我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全资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盘交易。
“上市航运指数期货,有助于提升航运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提升市场对航运资源的配置能力,也有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互促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致辞中说。
集运指数期货首日首单成交,花落海通期货。在这单背后,金融积极发力:全面布局集运指数期货上市的全链条工作,建立专业的航运研究团队及业务团队,引导航运龙头企业进入航运类期货市场,为航运企业和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对于服务好这一战略,资本市场高度支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
2023年10月30日,国泰君安助力长三角投资成功发行全国首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债,发行规模为15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等。
本次募投的两大项目,西岑科创中心和长三角绿洲智谷·赵巷园区,皆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前者是作为长三角数字干线的关键节点,也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后者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赵巷核心地段,是上海市西软件信息园的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
国泰君安作为上海市属的证券行业领先综合性券商,近年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建设。
“应深化区域协同,纵深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跨区域金融规划衔接,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监管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协同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泰君安总裁王松在第六届进博会上说。
向海借力,协同共舞。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践行重要使命的过程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收获强大创新联结,铸就强劲发展动能,创造更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文中图片均由王媛媛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