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2023-03-21 09:06:07 - 市场资讯

为深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等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于2023年3月16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研究员主持,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研究处处长李炳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研究员等参加了研讨。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张晓晶发言

研讨会伊始,张晓晶所长强调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性。他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包含很多重要内容,如果只是从普惠角度谈共同富裕,可能过于片面、不够深入,可以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多个维度切入。金融研究所提供了一份由张晓晶、李广子、张珩执笔的研究报告《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作为这次闭门研讨的“靶子”。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李广子发言

李广子研究员发布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报告的主要内容。首先,李广子概述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理论与现实。他表示,金融发展对财富积累和财富分配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数字技术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有效甄别实体部门的金融需求、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以及为普惠群体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等方面促进财富积累、改善财富分配;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可能会放大金融发展的阴暗面,扩大财富分配差距。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并没有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缩小,但居民数字财富分配基尼系数则有所下降。他认为,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边际上,对改善财富分配的总体作用还比较小。其次,李广子分享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总体上看,与传统金融发展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降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波动性;此外,数字普惠金融不同要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波动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李广子从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支持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宋效军发言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对本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肯定。他表示,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研究选题独特、实用且具有前瞻性,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此外,本研究设计的金融发展指标既包括传统金融发展指标又包括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很好地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进行融合,弥补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宋效军认为有两方面问题需加强关注。一是数字普惠金融背后的风险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数字鸿沟;此外,技术本身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二是数字金融的成本问题。尽管近年来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但普惠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总体上还比较高。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方面,国有大型银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如何实现国有大型银行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尤其值得关注。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戚聿东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认为,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研究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对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整体上看,本研究既有理论基础、现实考察、国际经验,又有实证分析、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结构比较完善。从后续研究角度看,戚聿东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在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从城市内部、农村内部、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做进一步讨论,为后续分析建立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框架;二是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上,可以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从“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两个层面提出更为具体的对策建议;三是不仅要关注数字普惠金融问题,还要深入讨论数字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进一步挖掘数字化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李振华发言

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以《金融与美好社会》一书为引,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一是本研究中涉及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是研究共同富裕问题很好的开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二是蚂蚁集团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虽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不能代表金融行业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如果能搜集到传统金融行业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并进行系统性分析,意义会更大;三是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也要关注区域差距、行业差距等问题。此外,应当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之间作用机制的分析;四是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应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升收入(即做大蛋糕),另一个是缩小差距(即分好蛋糕)。在做大蛋糕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还能满足分散的小额贷款需求,因为广众小额分散特点,金融风险特征很可能不是“胖尾”而是“瘦尾”;同时,可以通过让更多信息进入征信系统以提高风险识别的精准性;从分好蛋糕方面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在小微和农村,其本质是让更大群体获得低成本、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当然,数字普惠金融不仅仅局限在信贷方面,在支付、保险和理财中也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特别是在财富领域,数字技术可以更大程度地消除用户获得优质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促进中低收入居民财富积累,缩小财富分配差距。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李炳洁发言

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政策研究处处长李炳洁表示,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研究具有时代性。李炳洁分享了当前浙江省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经验。他认为,除了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板块;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要考虑信贷,还需要考虑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数字技术运用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科技伦理;数字普惠金融既要做“服务加法”也要做“风险减法”,要加大培养居民金融意识、提升金融素养,通过数字技术防范金融诈骗。此外,浙江省公共治理的数字化改革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研究所举行“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闭门研讨会

蔡跃洲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研究员分享了近期的研究成果“数实融合下平台经济影响共同富裕及融资的机制”。首先,蔡跃洲阐述了数实融合背景下平台促进经济循环机制。他认为数字技术不仅具有渗透性、协同性等特征,还可以通过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和领域,并创造更多价值。他将平台支撑的循环数字化分为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三个阶段。其次,蔡跃洲阐述了平台企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他认为平台经济拓宽了市场边界,改善了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优化了公共服务的获取。根据他的测算,消费者在外卖平台福利分配中获得的份额接近85%。最后,蔡跃洲基于平台生态系统分析了融资信息便利。他认为目前平台形成的经济运行生态系统主要有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在这些系统中,行为画像可以识别出融资需求信息,在线支付可以形成资金沉淀与资金供给,数据分析可以改善风险控制与资金配置。当然,平台运行中也存在着主导企业滥用优势地位、自我优待等道德风险问题。

李广子研究员最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并表示将会把各位专家的建设性意见融入到进一步研究之中。

(供稿:银行研究室张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