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打造“有颜有品”的新滁州

2022-04-21 08:56:00 - 消息动态

作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我市以“留改拆”“微更新”的方式对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生态修复等八项进行更新

城市更新,打造“有颜有品”的新滁州

城市更新,打造“有颜有品”的新滁州

去年底,我市跻身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更新试点意味着什么?我市又将如何开展试点探索?城市更新的“路线图”是什么?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对城市更新进行深入解读。

【更新目标】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质

滁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朝着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坚定前行。近年来,我市在保护城市记忆、重塑城市空间、增加城市韧性、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正因为这些历史原因和基础条件,我市入选了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

根据《滁州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城市更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镇体系更加健全,城市结构、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全面转型,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据了解,滁州城市更新范围北至世纪大道,东至清流河和菱溪北路,西至西涧北路和西涧湖,南至花园西路,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

根据《方案》,确定了以“一轴两核、八区多点线”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完善功能”为目标,以“留改拆”“微更新”为更新模式,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老旧小区改造、道路交通优化、城市经济激活、特色风貌塑造、市政设施提升、存量资源利用、智慧技术应用等8项城市更新内容,逐步展现“山水一体城湖相伴”的皖江亭城独特魅力,着力打造全国城市更新示范样板。

【老城更新】完成57个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这些事关群众居住条件的设施,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全部被纳入了城市更新的范畴。

老旧小区改造,以完善功能为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改造供水、供气、排水、电讯等地下管线及二次供水设施,推进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完善道路、消防、智慧安防、停车等公共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同时,探索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改造资金分担机制,积极推进片区化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57个老旧小区改造。

城镇棚户区改造,根据编制的“十四五”棚改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分步实施。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做到改造对象精准识别、改造方式精准确定、工程建设精准管理,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

城市危旧房及老旧厂房改造提升,组织城市危旧房质量安全排查,结合相关专项整治行动,分类开展城市危房治理改造和修缮加固;有条件地推动“工改商”“工改文”,鼓励转变城市老旧厂区区域功能,积极向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转型,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健康养老、文旅科创等产业,建设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一批老旧厂区改造示范项目。

【生态修复】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当前,无论是城市生态的修复,还是城市功能的完善,都是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宜居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生态修复上,要系统修复河湖水系、湿地等水体以及山体、废弃地,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加快城市水环境治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结合交通和公用设施等合理布置绿地;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系统,贯通和拓展城市绿道向社区延伸,到2025年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

城市功能完善上,重点补齐城市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及无障碍等多类型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积极拓展城市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开展街区环境、街区设施及街区立面整治等。

【基础设施】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

针对“断头路”、城市停车难、雨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短板、不足,城市更新中也明确提出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

除了要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构建快速路、主次干道和支路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外,还要求开展路况较差的城市主次干道“白改黑”和城市危旧桥梁加固改造,以及窨井盖普查建档、隐患排查治理。同时,还要加快构建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网络体系。滁城能在30分钟内到达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城区内主要综合客运枢纽间交通连接转换时间不超过1小时。

为缓解局部区域停车难,我市将合理规划停车场布点,推动停车资源共享。今年底,滁城计划建成停车泊位管理信息化平台,到2025年,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同步按比例配建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到2025年,我市将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滁城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达到35%以上。

【韧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完善

我市将大力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快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滞削峰、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同时,加强城市供水供气等安全保障,落实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能力建设责任,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疫情防控临时安置点建设,到2025年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完善,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加快老旧管网改造进度,加快实施城镇燃气管网覆盖区域“瓶改管”,加强城市抗震、消防以及应急防灾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

【风貌塑造】“绣花”“织补”留住城市记忆

历史建筑、文化遗迹就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史,只有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才能真正保存好属于城市的记忆。近年来,我市陆续实施了吴棠、章益故居修复、上下水关等7个文保单位修缮、太仆寺等8个历史地标重建等工程。

根据规划,我市将按照特色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生活街区、交通街区四种类型,注重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强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启动北大街、金刚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重点围绕“1条基础设施网、2个示范片区、7个口袋公园、7个示范院落”,采取“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方式开展保护修缮。同时,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推进特色街区塑造,加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及测绘建档,识别、挖掘并保护传承丘陵地区城市特色,加强工业遗产等资源保护利用。

在修旧保护的同时,还会实施新城建提升工程,有序推进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加快对城市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有效整合城市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安徽建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