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老基金渠道掏心窝的话:理财经理如何用简单法则破解基金销售困境?

2023-04-21 12:24:55 - 市场资讯

10年老基金渠道掏心窝的话:理财经理如何用简单法则破解基金销售困境?

今年是我基金从业的第十个年头,13年冰点,14年牛市,15年股灾,16年熔断,17年白马蓝筹,20年核心资产大涨,21年市场大跌到现在,我与我的渠道合作伙伴一起经历了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也用自己的专业和经验帮助我的朋友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想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初心。

这几年在做业务的过程中,我经常能听到一种声音,现在专家分析市场已经没人信了,因为每次都是那一套,权益市场有机会,基金要长期持有,感觉就是车轱辘话反复讲。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自己都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认知让我对市场、对专业、甚至对财富管理的职业价值都产生了怀疑。

但后来仔细分析之后,我发现不对,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道理一直都是最简单的,不能因为简单就说它没用,更不能因为短暂的背离就说它错了。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当我有了这个认知,再去看一些观点我就想通了,我又相信了。

10年老基金渠道掏心窝的话:理财经理如何用简单法则破解基金销售困境?

举个例子,专家说股市的春天快来了,在原来的认知状态下,我会认为你每次这样说也没见股市涨起来,但在现在的认知状态下,我认为正是因为已经连续两年多没有涨了,离涨才更近了。因为股市一般就是三到四年一个周期,不仅A股是这么回事,连美股也是,现在我们已经熬了两年多了,就是快涨了。

这么一想,我就觉得现在不布局真就要错过机会了。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工作的动力就很足啊,之前有朋友曾经跟我说感觉我的信心是从心里散发出来。我说因为我是真信,发自内心地信,然后掏心掏肺地分享给你。

认知改变影响了我的行为,这种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变化让我很受触动。实际上,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我很纠结,这些并不新鲜的内容到底要不要讲,但就是这点触动让我决定还是要讲,因为它们确实是大道至简的真理。

第一,过去17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化收益15.09%,历经市场波动涨幅近10倍,长期收益比持有一线房地产还要好。A股市场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08年金融危机跌幅高达56%,15年股灾跌了43%,18年贸易战跌了27%,正在经历的调整29%,但这些挫折都没有改变这根线向上的趋势。

第二,A股历史上不乏曲折与危机,但任何一次危机都是优质公司优胜劣汰、不断变大变强的机会。每一次调整都是投资者获得更高回报的好机会。长期来看,基金重仓股整体涨幅可观,近5年长线重仓股最大涨幅787倍,上涨的背后就是那些在危机中不断变大变强的优质公司。

第三,长期来看,基金的赚钱效应非常显著。

过去18年,在任意一天买入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持有1年平均收益20.18%,随着持有时间的拉长,累计收益和正收益概率不断提高,持有5年正收益概率92%,平均收益接近翻倍,持有8年正收益就是100%。

数据告诉我们基金收益确实好,但就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因为基金给我们的真实体验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感受就是基金很容易亏钱,这就是整个行业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时间错配。A股平均3-4年就会经历一次牛熊转换,牛市时基金的赚钱效应和人性让大多数人买在顶点。所有我们总是在牛市上车,然后在熊市煎熬,循环往复。

第二,风格错配。单一行业在某段时间收益特别高,我们很容易单一重压某个行业。但A股的风格一直在轮动,14年创业板,17年白马股,19年核心资产,20年新能源。如果买在某个行业的顶点,亏损确实很难避免。

第三,持有期错配。基金是长期投资的品种,持有时间长收益体验好。但实际上,近一半投资者实际持有时间不到三个月,说实话这个数据让我有点惊讶,因为还包含了被套在里面的时间。

因此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是因为发生了错配,对基金的认知偏差和人性让我们经常错配,这些道理本身并不复杂。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应该立足“简单法则”:看长期、观大局、选策略。

简单来说:做投资,长期看国运,短期看政策。

美联储预计最晚6月会停止加息,硅谷银行破产暴露出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加速了这个过程。国内经济处于早期的温和复苏阶段,3月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小幅回升,制造业PMI则从前值52.5小幅回落至51.9,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且处于扩张区间。尽管出口对经济呈现拖累,但内需三股改善力量两会后财政政策落地、消费中期复苏、房地产竣工面积改善仍然能够支撑中期经济修复的逻辑。

分板块来看,2023年基建出口趋势向下,制造业平稳,消费、服务业和地产景气向上。消费呈现改善格局,1-2月实际同比增速超过5%。人们担心的储蓄倾向和提前还贷也不会影响消费复苏,原因是目前居民安全资产累积已经足够,总体资产收益率比较低,消费的机会成本就比较低。消费倾向的恢复和收入改善双管齐下推动消费改善。

未来重点关注扩大内需政策是否落地,扩大内需战略提出已经有四个多月,但还没有实质动作。对未来的政策路径有两大猜想:路径1,扩大内需政策落地,经济预期好转,利好食品饮料、医药大消费;路径2,还是没有增量政策,弱复苏确立,流动性持续宽松,数字经济等成长类资产持续占优。

行业配置关注两大主线,主线一: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的疫后消费复苏和顺周期弹性资产(食品饮料、白酒、医药、医疗服务、互联网平台、新能源车、地产竣工链条、有色、钢铁)。主线二:新政府将要重点发力的安全与科技领域:数字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信创、半导体)。

更进一步点,处在现在的市场环境应该怎么选产品?

我们想探讨的不是投资方向,这些已经比较清晰了。我们要聊的是作为理财经理,现在应该怎么选产品。

有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投资逆人性,营销顺人性。但理财经理这个角色的特点就是投资和营销都要考虑,所以理财经理需要在逆人性和顺人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具体点说:

如果完全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就应该选最近一年跌百分之十,最近两年跌百分之二十的产品,但问题是能卖得出去吗?非常难。打开历史业绩一看全是绿的,太逆人性了。要想达成营销目的,还是得顺人性。因此平衡点就是选择”已经涨了一点,但涨得还不多,未来还有更大上涨空间”的产品。

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风险,就是可能刚买进去就遇到调整。客户就会质疑我,在涨起来之前工作会非常不好做,甚至客户可能都扛不到涨的那一天。怎么办?我们用穷举法,把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对于不好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优化方案。

配置“已经涨了一点,但涨得还不多,未来还有更大上涨空间“的产品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继续涨,这个最好。第二种是先震荡后涨,也还不错。第三种是先下跌再上涨,这就是刚刚说的那种比较难受的情况。有没有优化方法?有。

把握好两点:第一,控制好仓位,目的是要留加仓的钱,如果真的发生第三种情况,就补仓。第二,留够时间,有了时间的保障即便没有钱补仓那也没事,靠现有仓位还是能涨回来。所以关键还是未来的上涨空间是否足够,刚买了之后的一阵子涨还是跌影响不大。

再进一步,具体怎么评估?

举几个例子,XX消费升级近六个月涨4.1%,近一年涨1.82%,近2年-19.84%,这就在平衡点附近。XX创新医药近六个月跌3.38%,近一年跌9.27%,近两年跌31.81%,这就属于投资点。因为消费和医药仍然还处在底部区间,这两种情况就比较清晰。

还有一种情况,XX科技创新,近六个月涨12.86%,近一年涨27.84%,近两年涨7.13%,怎么界定?这个涨幅不算少,还有没有再涨空间?XX科技创新的业绩比较基准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指数,最新PE是21.14,机会值是22.18,现在比机会值还低点,属于平衡点。

再看一个,中证1000指数。近六个月上涨11.43%,近一年10.83%,近两年11.81%,最新31.34,刚好处在机会值(31.11)附近。中证1000指数的收益空间很大,过去18年中证1000累计收益率高达587%,年化收益11.14%,是沪深300的1.5倍,也属于平衡点。

中证1000收益高主要是因为小盘股成长性更强,触底反弹更强势。2008年-2010年中证1000反弹222%,沪深300只有84%,2014年-2015年中证1000反弹131%,沪深300只有89%,其他四个区间也一样。

综合来看,现在选择“已经涨了一点,但涨得还不多,未来还有更大上涨空间“的产品给客户做配置是个解决方案。平衡点的方法很好用,投资点太难了,营销点又太不负责任,平衡点刚刚好。

当然,想保持简单,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权益市场长期向上,但择时非常难,行情轮动非常快,押赛道也很难,最好的方法就是分批买、均衡买,通过基金定投买入组合产品就可以了。所以基金定投解决的其实是正确地买基金的问题。

如果延申一步,这两种方法哪个更好?

其实是第一种。因为现在是大底,要上重仓。基金定投的方法很合理,缺点就是金额太小,仓位上不去。如果做成熊市的时候买小金额,到牛市的时候反而买大金额,其实是做反了。所以,首选第一种,实在做不到再做定投。

最后,我想用一则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一个爸爸觉得自己儿子太吵,影响了自己的工作,于是将一副世界地图撕烂,让儿子把这幅世界地图重新拼好。爸爸以为儿子至少也要拼个好几天,结果很快儿子就拼好了。爸爸好奇地问儿子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这幅地图背后有一张人像图,把背后人像图拼好,正面地图自然而然就好了。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复杂环境、复杂问题时,不妨反过来想,不妨去想想如何利用简单的力量去撬动这复杂的困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