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精神病药会影响智力吗?

2024-04-21 07:02:41 - 南宁日报

在门诊经常会听到有患者或家属说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会影响智力,让人变“傻”,导致有的患者不愿意接受治疗或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自行停药。为了让患者和家属吃下“定心丸”,正确认识抗精神病药和服用影响,我认为很有必要来解释这个问题,引导患者接受科学治疗缓解病情。

抗精神病药是如何发挥抗精神病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第一个被发现可用于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是氯丙嗪,主要是通过拮抗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发挥其治疗精神病和控制兴奋激越状态。

目前,根据抗精神病药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和药理学作用特点,主要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又称神经阻滞剂,或称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来控制患者的幻觉和妄想,这类药物容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代表药物是氯丙嗪和氟哌啶醇,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面具脸、动作僵硬和迟缓、肢体震颤、双眼上翻,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颈脖歪斜。从旁人眼中看到服药后的患者就是面无表情、动作慢、反应迟钝,好像“傻傻的”,这就让人觉得是因为服用了抗精神病药后才变“傻”的。其实,这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但并非真的是因为服用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了智力的损害。患者的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盐酸苯海索来进行对症处理,会得到一定改善,实在无法改善时,可以考虑换用其他不易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

有没有一种药,既能治疗精神病,又没有那么明显的不良作用出现呢?

随着对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满足上述需求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逐渐被发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又称新型抗精神病药,这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主要分为四类:1.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等;2.多受体作用药,代表药物为氯氮平;3.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拮抗剂,如氨磺必利;4.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如阿立哌唑。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用的受体选择性更高,不像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部位那么多,在不良反应方面较少产生锥体外系症状,也就不会出现面具脸、手抖、动作僵硬、颈脖歪斜等症状,服药后看起来就不再是“傻傻的”。

智力包括一般常识、专业知识、计算力、理解力、分析综合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认知功能包括患者的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智力。一般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是完好的。但有不少患者表示,疾病发作后,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受到影响,担心是否服药后导致记忆力变差。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胡耀祖在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给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的智力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在长期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其认知功能损害与药物因素的相关性不明显,有可能与疾病的结局相关。说明患者的认知损害主要源于疾病。可见,患者的记忆力变差也可能是源于疾病本身。还有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显著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知。所以,与人们所认为的服用抗精神病药会导致变“傻”的误区相反的是——服用抗精神病药不会变“傻”,反而可能改善自我认知。

解开了重重疑惑,我相信能够提高更多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有助于消除患者家属的担忧和顾虑。当然,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物虽然较之前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有了一定的进步,不良反应有所减少,但就目前的水平来说,还没有一种完美的抗精神病药既能很好地控制精神疾病,又完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医疗探索一直在路上。所以,患者和家属应积极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主动配合治疗,共同努力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重建幸福的人生。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