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2024-05-21 12:06:11 - 中国教育新闻网

青年说·栏目介绍

当代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他们是与新时代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

每周二,《中国教育报》“中教评论·时评”版的“青年说”栏目专门刊登大学生的时评作品。从中可以管窥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观察、对世界的瞭望。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新闻回放:

最近,“多地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争议——背后涉及消防安全、高校管理、学生权益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多地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话题冲上热搜

禁止学生悬挂床帘的规定引发了一些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床帘的存在是合理的,不仅能保护个人隐私,还有助于避免一些因个人生活习惯不同而带来的摩擦。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部分网友评论

青年说:禁止大学生宿舍挂床帘,有必要吗?

主持人语:

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高校挂床帘现象集中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背景下对个人隐私、独立思考、情绪调节及社交策略等方面的重视和应对,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探索自我与适应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

如本期三名青年作者所言,床帘背后承载的是大学生对个人生活和发展的现实需求,高校切不可对此进行“简单治理”,而是应当以此为契机,倾听、了解和充分尊重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策略。

读懂大学生对边界感的渴求

郑雅文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022级本科生

在高校宿舍这一特殊的集体生活空间中,床帘不仅是一块遮光布,它更是一种边界感的象征,是学生在共同空间中寻求个人隐私和心理舒适的方式。床帘的悬挂,是学生对个人空间的界定,也是对内心自我界定的外在表达。

现在的大学生好像常常把“你太没有边界感了”挂在嘴边,这样的吐槽在寝室生活中更为常见。常常可以听到身边的同学抱怨:“室友总是凑上前来看我在干什么”“室友随随便便就用我的东西,却连一句谢谢都不说”“已经晚上一两点了,室友还在大声地开麦打游戏”……

这样一个个丧失边界感的瞬间不断叠加,让边界感在现在的生活中变得更加可贵。读懂了这种对边界感的渴求,就能理解年轻人为何那么依赖那面床帘。

边界感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上的边界有一个特定的轮廓,而是保证人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讲到生理需要之上就是安全需要,大学生需要边界感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这样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实现有时候其实是极为简单的,只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交流。

从前些日子“火车下铺可不可以挂床帘”一事就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意识越来越强。高校管理者们应该看到大学生的正当诉求。他们渴望与他人有一个清晰的边界,希望能够拉起床帘对室友说一句:“我要睡了。”

年轻人的“隐私权界限水位”相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当下大学宿舍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去适应这种变化。当大学生创造条件给自己一个互不干扰的小空间时,这个空间应得到尊重和呵护。

清“帘”的前提是倾听

吕小宁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

部分高校清“帘”行动引发的讨论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空间与集体生活之间的界限,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化尊重、心理安全感以及自我表达的需求。因此,这一争议为高校改进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深入倾听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石。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床帘不仅是隐私保护的工具,更是个人情感寄托的空间。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研、学生座谈等形式,全面直接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对于宿舍环境的真实需求与期待。这种开放式的沟通机制,不仅能帮助学校及时调整管理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矛盾,还能增强学生对学校决策过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争议的出现,往往也是创新与改革的契机。面对床帘争议,高校不妨引导学生探索“他律”与“自律”的平衡点。比如,制定合理的床帘使用规范,限定床帘的面料、尺寸,在保证宿舍的整体安全、整洁的前提下,给予学生适度的个性化选择空间。同时,引入宿舍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安全意识,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宿舍内部的正向互动。

床帘争议虽小,却折射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如何在保障学生权益与维护校园秩序之间找到最优解。相信高校通过了解学生诉求,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床帘治理的难题,更能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宿舍管理服务少一些“不准”“不许”

贾佳豪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2023级硕士研究生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室友睡觉时深夜追剧,还是和家人视频通话,床帘围起来的小天地为我们带来了牢牢的安全感。床帘归根结底只是大学生寻求在集体生活中个人空间的“小道具”,禁止使用既不能填补学生缺乏的边界感,更无法替代高校其他应当存在的管理措施。

“为你好”的周全考虑,与小时候“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你冷”的关心雷同。床帘围起来的是大学生对于独处空间的急切渴求,它已然成为宿舍生活的一件“必需品”。

就消防安全隐患而言,禁了床帘,还有床单、枕头、布娃娃。与其在床上用品上较劲,不如从统一采购防火材质床帘、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想想办法;至于所谓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理由也难以令人信服,强制在休息时间“拆帘交友”并不能形成有效社交。相比于“拆盲盒”式决定宿舍分配,让学生根据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宿舍,似乎更能促进宿舍和谐。

如何让制度规范回归到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目标上,是完善高校宿舍管理的必然要求。面对准备步入社会、已经呈现出成年独立性的大学生,高校应该做的不应仅仅是出台各类“不许”“不要”“不准”,而是应该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诉求,向大学生提供成长道路上的指示牌,而非框定轨道。只有在规章制度中撤掉心中无形的“床帘”,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才能跟上青年人的前进步伐。

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1日第2版版名:评论·时评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微博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