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4-05-21 19:28:14 - 国际在线

高校思政课程增强了学生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能力,为培养其共情能力打下了基础。首先,高校思政课程结合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社会情境与人物故事,涵盖历史事件、社会问题、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讨论,从而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的情感与心理变化。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叙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牺牲,引发了学生对其信仰和坚持的深入感悟,加深了对他人情感动机的理解。其次,思政课程还融入了针对贫困、环境保护、公共健康等现实议题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问题的情感张力与复杂性,提高对不同情感体验的敏感度。再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和情境模拟,可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例如,在探讨具体社会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考虑不同社会角色的感受和反应,这不只是理性分析,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体验,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培养对多样情感表达的敏感和包容。最后,思政课程通过文学作品、电影等艺术形式传递情感,这些媒介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刻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或观看电影,能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其喜怒哀乐。这类情感体验即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也可以增强其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知。总之,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通常细腻深刻,能引导学生与角色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共情能力。综上,高校思政课程通过多种教学内容和方式,显著提升学生对他人情感的感知,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也可以为其未来的社会交往奠定情感交流的基础,进而促进其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高校思政教育在促进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共情交流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活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更深入地理解及体会同伴情感,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协作效率。思政课程通常融入团队合作元素,如小组讨论、集体项目和社会实践等,不仅可以高效传递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情能力提供平台。具体来说,首先在团队活动中,学生需要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必须理解并回应队友的情感和需求,而思政教育教导学生在团队中积极倾听他人观点和感受,学习在合作中如何表达关心和支持,以促进团队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构建。其次,思政教育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扮演领导者、协调者和执行者等不同角色能更深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反应模式。这种模拟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团队中进行情感交流和合作的技巧。再次,思政课程还重视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在此氛围中,学生更易于理解和包容队友的情感,展现出更强的共情交流能力。例如,在集体项目中,学生能够关注并及时给予队友鼓励和帮助,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最后,思政教育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等集体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与团队成员及外部人员如服务对象、社区居民等进行广泛互动,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可以使学生在多种社会情境中增强对他人情感需求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情感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还可显著改善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共情判断,这是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情感与理性综合判断的重要素养。首先,通过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讲述与分析,学生能深入理解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社会影响。例如,在探讨历史上的战争、革命或社会改革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还可以通过情感的细致描绘,感受到事件参与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冲击。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当代社会事件时,更敏锐地察觉和理解情感因素。其次,通过针对贫困、环保、公共健康等现实问题的讨论,思政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判断能力。在这些讨论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对不同群体的情感影响,这既包含理性分析,也涵盖情感共鸣和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在保持理性分析的同时,充分理解和尊重相关群体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作出更全面和深刻的判断。最后,思政课程亦通过关注社会新闻和热点事件,加强学生的情感判断力。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近期的社会热点,分析这些事件对不同群体的情感影响。在探讨突发公共事件时,教师引导学生考虑事件中各方的感受,从受害者到救援人员,再到普通市民,每个群体的情感反应各异。通过这种情感分析,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社会事件的复杂性,还能培养起更强的情感共鸣和判断力。此外,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参与感想文章撰写、情感讨论和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学生能将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理解和判断具象化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能力不仅促使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还使他们在面对社会事件时,能更清晰地传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判断。可见,高校思政课程通过系统的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共情判断能力,还为他们的社会参与和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感和认知基础,进而使学生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人性化的决策。

第一,为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高校思政课程要融入多元文化内容,丰富学生共情视角。首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阶段,引入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内容和案例。例如,在讨论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时,应超越国内视角,纳入国际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下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有助于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多语言文献、国际电影、跨文化研究报告等,为学生提供生动真实的文化体验,并要选择能够展现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或纪录片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进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重刺激,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中情感表达的理解。再次,思政课程还可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如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或留学生进行讲座和交流,使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他们的文化和情感世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有效打破文化障碍,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最后,学校还可安排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或海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不同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模式。在课程内容中,教师可设计与多元文化相关的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体验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和反应,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并通过亲身实践深化其对不同文化中情感差异和共性的理解。如此,高校思政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共情视角,还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共情能力,从而可以为其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开放和包容地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为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高校思政课程要强化反思和讨论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共情反应能力。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应预留适量时间与空间供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例如,每节课结束后,安排10至15分钟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和记录,内容不仅限于知识的回顾,也包括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记录课程中触动自己的情感及其对自身行为和态度的潜在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在实际情境中敏锐地感知与回应他人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是理解多样观点和情感反应的重要平台。为增加讨论深度,教师可设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挑战性和思辨性,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深层思考。例如,在探讨历史事件时,教师可提出,“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你将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冲突?”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共情能力。此外,课堂上,引入“情感辩论”也是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具体情感话题进行辩论。例如,在讨论社会公平和正义时,学生可分为正反两方,各自阐述观点和情感。辩论中,学生需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情感表达和立场,这种互动锻炼了他们的情感理解和共情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情感交流和讨论也十分重要。为此,可建立在线讨论平台或社交媒体群组,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情感体验的开放空间,使学生在课外分享和交流反思与感受,延续课堂情感互动。在整个反思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以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倾听学生的情感表达,并给予其及时的鼓励和反馈。例如,当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时,教师可指出其反思的深度,提供进一步思考的建议,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进而引导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共情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高校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共情行为。首先,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如老年人关怀、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服务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需求。例如,参与老年人关怀项目的学生通过陪伴和交流,可以深刻理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对该群体的共情;参与儿童教育的学生,则通过接触孩子们的纯真和好奇心,学习如何用耐心和爱心回应他们的需求。其次,高校可安排学生到社会机构实习,尤其是与社会服务和公共事务相关的机构。例如,组织学生在社会福利机构、非政府组织或社区中心等实习,以接触来自多样背景的弱势群体,理解并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学习如何以共情的态度处理社会问题。另外,高校应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如针对贫困、环境问题、公共健康等社会热点。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还能直接体会受访者的情感和需求。例如,调查贫困家庭时,深入访谈可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困境和情感压力,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共情行为。最后,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为此,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馈和建议。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和指导人员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进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具备高共情能力的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关怀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思政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更塑造了他们的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深化思政教育的路径,以进一步发挥其在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中的独特优势,进而为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和情感智慧的新一代公民做出贡献。

作者:刘月茹,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讲师

原标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研究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