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代游历记录中的嘉兴运河 ◎陈苏

2024-06-21 07:01:08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中外历代游历记录中的嘉兴运河 ◎陈苏

中外历代游历记录中的嘉兴运河 ◎陈苏

中外历代游历记录中的嘉兴运河 ◎陈苏

中外历代游历记录中的嘉兴运河 ◎陈苏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塞北诗人萨都剌沿运河南行入闽时,途经嘉兴,秀丽的水乡,惊艳了这位生于雁门的诗人。

三山云海几千里,

十幅蒲帆挂烟水。

吴中过客莫思家,

江南画船如屋里。

芦芽短短穿碧沙,

船头鲤鱼吹浪花。

吴姬荡桨入城去,

细雨小寒生绿纱。

我歌《水调》无人续,

江上月凉吹紫竹。

春风一曲《鹧鸪》词,

花落莺啼满城绿。

一首《过嘉兴》记录了这位嘉兴过客那一刻的感怀,也为我们留下元代嘉兴运河的珍贵笔墨。

大运河自北乘风而来,嘉兴是它进入浙江的第一站。嘉兴因“运”而生、因“运”而兴,运河见证着城市的岁月。

生生不息的运河绕城而过,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嘉兴以舟为马,成为通贯南北的“浙西首藩”。

千载以来,一个又一个的过客,沿着运河,轻舟过万重,留下珍贵的游历记录。在他们笔下:

嘉兴运河“一枝柔橹水天阔,满港芦花客梦长”,“广十余丈”“可通龙船”;运河沿岸“箫鼓声中十万家,垂杨浅映绿窗纱”,繁华富庶,秀美如画;运河千载风云“来泊阖闾军败处,越人犹自笑吴儿”,星移斗转。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世遗十年,让我们跟随中外历代游历记录,走进嘉兴运河的浩浩时光。

南北东西予岂匏,

中原风景肯虚抛。

岳王庙下云烟合,

伍相祠前草木交。

一望青天涵水面,

五更明月挂松梢。

今朝又过嘉兴府,

人自繁华竹自苞。

此刻是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二月,朝鲜使臣崔溥正在嘉兴西水驿停驻,留下这首《过秀州西水驿》。

崔溥在返乡奔父丧途中,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归国后用汉文写了14万字的《漂海录》,被誉为“中原之巨笔”“东方《马可・波罗游记》”。

跟随他的《漂海录》,西水驿也鲜活生动起来:

十五日,过嘉兴府。是日晴。溯三塔湾,过三塔铺。至龙渊胜境之前,有三大塔临河岸,地之得名以此。又过龙王庙、嘉禾递运所、赵氏贞节门、社稷坛、香珠桥,至西水驿。驿前建石柱作屋廊于河中百余步,缆舟于廊下……自西水驿过一大桥,至嘉兴府……

他还和驿丞何荣诗词唱和,驿丞热情地馈赠了菜馔、干鸡、八爪鱼等物。

西水驿是嘉兴重要邮驿,初为马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叫安运驿(禾兴馆前身),宋代发展为嘉禾驿,后为水驿,明代称西水驿。元代至元五年(1339)重建并立《嘉兴路重建水驿记》碑,此碑如今还矗立在运河岸边。

说起过客,总是离不开驿站的。嘉兴运河沿岸有诸多驿站,石门驿和皂林驿都在今桐乡辖内,曾是运河重要渡口。其中,皂林驿在明嘉靖年间,从皂林镇迁到崇福南门附近,仍称皂林驿,很多江淮贩豆船在此泊船,崇福南门因而被称为“小瓜洲”。

萨都剌舟行而过,野鸭轻掠水面,柳絮与杏花随风飘散,透过皂荚树林,依稀可见农家与僧舍……嘉兴运河沿岸的田园春色,让他流连忘返,诉诸《皂林道中》以飨后世,“春溪野鸭肥可射,幽树阴深叫山鹧。远人三月酒船过,柳絮飞时杏花谢”。

“所有从这里出发的运河都用大石块砌成,这些运河上有四十座大石桥,至于小石桥就不计其数了。”清康熙年间,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作为沙俄使节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漫记》里如此记录他看到的嘉兴运河。

米列斯库印象深刻的大石桥或许就有赫赫有名的长虹桥。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卧波长虹,是嘉兴市最大的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明代诗人潘伦描绘它,“估客帆樯出复洨,翩如飞鸟来云间。水光远与天光乱,落日苍烟复一片”。长虹桥壮美恢宏今日依旧,如今已是大运河58个遗产点之一。

米列斯库印象深刻的大石桥,或许还有地处运河水流交汇“关键”之处的陡门大桥。

“鸡唱荒村月,轻舟过石矼。松风凉客梦,芦雪浴篷窗”,清代浙江诗人于鹤年于《晓发陡门》中,记录了他如淙淙流水般的“凉客梦”,也为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湮没于历史烟云中的石桥存下珍贵的留影。

桥,的确是两岸先民给嘉兴运河留下的深刻足印。那些运河来客们,顺流而下,耽于美景,漂泊在外,怀想家园。他们不惜笔墨,用诗词装点着石桥,运河与桥也为小桥流水的江南,增加了几分宏阔的气量。

说起嘉兴运河,长安三闸以其超越时代的“高科技”,成为绝对不容忽视的“顶流”。

宋熙宁五年(1072),日本僧人成寻来中国参拜天台山、五台山佛教圣地。八月廿五,他沿运河北上,正在过闸:

天晴。卯时出船,午时至盐官县长安堰。未时知县来,于长安亭点茶。申时开水门两处出船,船出了,关木曳塞了,又开第三水门,关木出船……开门之后,上河落,水面平,即出船也。

长安地处江南运河旧道上塘河与下塘河相接处,两河水位相差两米左右,正如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述,行船需通过上中下三道闸门的次第启闭,调节水位,形成平水,才能顺利过闸。

成寻过闸30年后的崇宁二年(1103),长安闸真正形成垂范后世的“三闸两澳”形式,开创多节船闸的先河,是世界水运史上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复闸实例,今天长江三峡大型船闸使用的依然是多节船闸技术。

成寻的白描直白地呈现了长安闸的“高科技”,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则为长安闸平添了壮阔的诗意:

斗门贮净练,悬板淙惊雷。

黄沙古岸转,白屋飞檐开。

是间袤丈许,舳舻蔽川来。

千车拥孤隧,万马盘一抔。

蒿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

摧摧势排轧,汹汹声喧豗。

逼仄复逼仄,谁肯少徘徊!

元末新开运河,范成大所见之景渐渐湮没于历史尘烟中。然而,随着世遗时代的到来,长安三闸作为大运河上重要遗产点,向世人实证先民们超越时代的智慧。

成寻还曾两次经过杉青闸,他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说,“秀州北六里有杉青堰,有闸,闸门两道”。幸运的是,成寻为这座曾与长安闸齐名、湮废于岁月中的水闸留下了详细的过闸记录,给了这“杉青第一闸”该有的“排面”:

申时出船,过州北门,经六里至三树堰。令开二水门,出船了。堰官人来,入船中,谒见道场。依待袈裟,不进船。戌时七条七帖、衣衫七领持来。有府文状。钱十四贯四百文出献了。即出船,至闸头宿。

【轻舟过万重】

【碧水绕城郭】

“这座城市闻名遐迩,不仅是由于它的秀丽风光、物产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安乐富足,还因为这里所有的街道都遮有石砌拱顶,使行人免遭雨淋之苦,街上亦无泥泞。”“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嘉兴,就像东方威尼斯一般,让罗马尼亚人米列斯库感到熟悉又陌生,他称嘉兴为本省第二大城市,他在《中国漫记》说这里“秀丽而土壤肥沃”“养蚕业十分发达”“城市位于一条河上,城里河网密布”。

韩国国父金九避难嘉兴时,也在《白凡逸志》记下这座运河之城发达的水系,以及这方百姓与水共生的生活:

嘉兴没有山,但湖与运河像鱿鱼须似的四通八达,因此连七八岁的小孩子都会撑船。

南湖烟雨楼、西门外的三塔、东门外的朱买臣墓、北门外的落帆亭……他和友人一起踏访先贤旧地,运河岸边血印禅寺抗倭的故事,让同为抗日豪杰的他感同身受。

金九对嘉兴人的良善印象深刻,他将之归结于这里有肥沃的土地,所以“物产丰富,人心淳厚”。

嘉兴自古富庶,是唐代“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的浙北粮仓,是南宋人烟稠密、灯火万家的京畿重镇。

元代台州诗人陈孚曾在诗中描绘了嘉兴的富庶:

箫鼓声中十万家,

垂杨浅映绿窗纱。

象梳两两蝉鬟女,

笑拥红娇买藕花。

“十万家”也许夸张,但就如今日的“10万+”一般,成为元代嘉兴繁华安定的注脚。你看这里的人家,枕河而居,沿河相连,垂柳映照着碧绿窗纱,笑语盈盈去买藕花的少女,是城市的风景。

碧水悠悠中,运河的过客们捡拾着嘉兴城以及沿岸各个市镇的人文地理,浩如烟海的诗词文章,讲述着那些岁月中的风光与富庶。

一个夜长难眠的冬夜,客居嘉兴的元末明初绍兴诗人江汉夜游濮院,明月当空,繁星闪闪,他从西街入,行至西河头,在《濮川月夜清游歌》中详细描述了晚上的濮院,“行行渡溪曲,石梁跨清流。鱼鳞万屋似城市,市廛行尽皆田畴”,万家灯火临河而居,鳞次栉比。

明代鄞县诗人沈明臣晚泊乌镇,“编户余诸邑,江村欲万家。大帆收估客,老树集啼鸦”,勾勒出乌镇万户人家枕水而居、连河成街、商贾收帆夜泊的面容。

明代乌镇热闹繁华,人口众多,泉州诗人赵恒曾写过7首长篇古诗,描绘乌镇的七坊。你看他笔下的常春坊,“长街迢遥两三里,日日香尘街上起。南商北贾珠玉场,公子王孙风月市。东家户向西家门,四时佳气常春温。吴绫蜀锦店装垛,羌桃闽荔铺堆屯”。如今闻名天下的“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400年前已经是一个南商北贾、吴绫蜀锦聚集的地方了。

“三更灯火鱼龙动,千里星河雁鹜惊。大舶低昂冲尾进,扁舟往来一叶轻”,透过苏州诗人袁易的吟咏,元代运河上长安的繁华,如在眼前。

比袁易早百余年,大诗人陆游入蜀,乘船由运河途经嘉兴,也来到长安。

“三日黎明,至长河堰,亦小市也,鱼蟹甚富。”陆游是南宋乾道六年(1170)六月三日黎明到达长安的,也就是他说的长河。此后,陆游经崇德、秀州,夜宿石门、本觉寺、禾兴馆等处,与旧友新朋往来应和,踏访本觉寺、宣公祠、子城花月亭等处。

跟随陆游名篇《入蜀记》顺水而行,在他不厌其烦的记录中,我们穿越时空,与他一起“嘉兴六日游”。

他曾亲历嘉兴“火云如山”“热甚”“终日大雨不止”,欣喜“雨霁,极凉如深秋。遇顺风,舟人始张帆”,也曾坐花月亭,见到小块石碑,“乃张先子野‘云破月来花弄影’乐章,云得句于此亭也”。

但最让陆游感慨万千的是夜泊本觉寺前,凭吊访古:

寺故神霄宫也,废于兵火,建炎后再修,今犹甚草创。寺西庑有莲池十余亩,飞桥小亭,颇华洁。池中龟无数,闻人声,皆集,骈首仰视,儿曹惊之不去。亭中有小碑,乃郭功甫元祐中所作《醉翁操》,后自跋云:“见子瞻所作未工,故赋之”,亦可异也。

说起本觉寺,最知名的应是大文豪苏轼的三过诗。苏轼第一次访问本觉寺(报本禅院)文长老,恰是在陆游之前百年的宋熙宁六年(1073),苏轼想来也是乘船由运河而来,“道过槜李”,想起岸边的本觉寺长老正是自己的老乡,于是写下《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与此后两首访文长老诗一起成就千古佳话,如陆游一般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百余首凭吊咏怀诗。本觉寺三过堂入诗入画,流淌在运河潺潺流水中。

【文章千古事】

楼船旗鼓旧征夷,

槜李城边屡出师。

河绕战场俱是箭,

雨当蚕月尽如丝。

宝刀乱后条桑用,

白马功成负米骑。

来泊阖闾军败处,

越人犹自笑吴儿。

四月的一个晚上,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苏州诗人王穉登夜泊嘉兴。在嘉兴这个春秋吴越之战的旧地,他感怀古今。

“五月,于越败吴于槜李”,2520年前,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的这场槜李之战,被记录在《春秋》中,成为嘉兴最早的文字记载。

北宋著名宣城诗人梅尧臣的《题槜李亭》也记录了这场决定吴越格局的战争,“土化吴王甲,骨朽越王兵。五月菖蒲草,千年槜李城”。

当然,吴越春秋里还没有今天的这条大运河,但嘉兴开挖运河的历史,却是在春秋时。《越绝书》记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百尺渎从由拳(嘉兴)出发,沟通太湖流域和钱塘江。

《越绝书》还记载了秦始皇为了控制江南,开挖的另一条古运河陵水道,北起由拳,打通吴越两地,历经变迁,成为大运河一部分的上塘河。

悠悠运河水,流淌过多少岁月更迭,熙熙运河客,又记下了多少历史风云?

靖康之变,金人占据大宋的半壁江山,历史的航船正是沿着运河,仓皇载着宋室南渡,偏安江南,定都杭州。

世家大族也随之大批南迁,运河之畔的嘉兴,陡然成为京畿之地,也便成为文人士族的重要聚集地。诸如诗俊陈与义、词俊朱敦儒就是其中的翘楚。

陈与义沿运河南下,途经乌镇,留下“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的诗句,客居他乡,怀想旧山河。

嘉兴东临大海,便利的海河航运,给了嘉兴繁荣的贸易和开放的心态,但也给嘉兴送来一个“毒瘤”,那就是倭寇。

明代倭寇侵扰嘉兴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1556),四年间,嘉兴各县被侵112次。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详细记述了运河畔皂林的一场平倭战事:

倭万余趋浙江皂林等处,游击宗礼帅兵九百人御之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俱捷,斩首三百余级。贼首徐海等,皆辟易称神兵会桥陷军溃,礼与镇抚侯槐、何衡忠,义官霍贯道等,俱死之。

这场战役发生在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宗礼率兵从杭州沿运河北上增援桐乡抗击倭寇。在皂林与倭寇血战,三战三捷。却被奸人出卖,全军覆没,这并不妨碍他“用寡敌众,血战第一功”。后来皂林一带还建了宗阳庙,供奉抗倭将军宗礼。

运河边曾发生过一次次抗倭战役,宗礼抗倭前一年就是著名的王江泾大捷。通贯南北的大运河不知见证了多少兴衰成败,也不知道见证了多少次“城头变幻大王旗”。

1864年,嘉兴被清军攻陷之前,英国人呤唎两次来到嘉兴,受到太平天国荣王廖发寿的热情接待,他在嘉兴府度过了圣诞节,还见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听王府,他说这是“我在中国从未见到过的最华美的建筑”。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讲述了他在嘉兴的见闻,也是时人对嘉兴城内状况的唯一直接记载,记录了清军怎样沿运河攻陷嘉兴:

清军总兵程学启率大军和一支由英军分遣队所组成的辅助军前去包围苏州和杭州之间位在运河岸边的嘉兴府……数日后,敌人得到强大援军,重新轰开了几道缺口,以寡敌众的忠勇守军被迫于夜间撤退,勇敢的统帅荣王及其部下将近三分之二的战士均告阵亡。

运河的千载岁月,自然也铭刻着城市难忘的荣光。

两岸人家半种桑,

雨中入望尽苍茫。

民间本业惟农织,

爱看山村共水乡。

这首《禾中道上》,出自康熙大帝之手。

康熙二十八年(1689),沿着运河南巡,他第一次来到嘉兴时,信笔而作。他由苏州而来,驻跸嘉兴“水营”。

在帝王中,康熙相对宽厚,奉行节俭,所以他在出行之时,就下旨停止迎送,注意安全,不准增加百姓负担。

十年后,这位勤政的皇帝再次南巡途经嘉兴,看到两岸遍地蚕桑,专门写作《桑赋》,“弥望桑林吐叶,垂枝嫩碧初匀”,他在序中说,“桑林被野,天下丝缕之供,皆在东南。而蚕桑之盛,惟此一区”。除了《禾中道上》《桑赋》,“吝啬”笔墨的康熙还留下《入平望》《晓发嘉兴》等诗篇。

相对而言,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就大方得多,六下江南,六次由运河途经嘉兴,大量诗篇与传说野史在坊间流传,足够装点他南巡的盛大排场,显露康乾盛世的豪气,“万姓尊亲盈跸路,岂辞膏泽以时敷”,清代嘉兴画家顾梁《虹桥画舫图》记录了沿岸百姓在长虹桥迎接皇帝的盛况。他登烟雨楼,访三过堂,“慢陟高楼传八咏,独欣旧馆号三过”,就像祖父曾经写的那样,“夹岸桑林数十里,果然蚕事此邦多”。

一条运河,浩浩汤汤,流过悠悠时光,流过广漠空间,也流过深邃历史,千帆竞发,阅尽沧桑,积淀着博大精深,说不完古今兴废事,道不尽民间烟火情。

京杭运河嘉兴段局部明潘季驯著《河防一览》卷一

清顾梁《虹桥画舫图》嘉兴博物馆藏

晚清吴江画家翁小海《三塔图》

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曾刊登嘉兴三塔照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