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柱子票”,法院判了!演唱会背后还有哪些乱象?

2024-06-21 13:32:18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4月,消费者倪某等人购买票价699元、999元、1299元的演唱会门票,但因买到了“柱子票”,观看演唱会时“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不满演艺公司给出的调解方案,于是起诉至法院。上海闵行区人民法院认为商家售卖“柱子票”且现场未及时补救,判令被告以阶梯式退票比例按单张票价420元、650元、910元的标准退还原告票款。(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关于“柱子票”,法院判了!演唱会背后还有哪些乱象?

【演唱会乱象待根治】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3期,总第910期),原题为《演唱会乱象待根治》。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孟佳,记者刘佳璇 编辑覃柳笛

虚假宣传、演出“注水”、“黄牛”倒卖、退票困难等问题若不根治,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威胁演出产业长久健康发展。

关于“柱子票”,法院判了!演唱会背后还有哪些乱象?

周杰伦世界巡回演唱会开场售罄,五月天演唱会一票难求,华晨宇海边“日出演唱会”全网刷屏……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

不过,与市场火爆相伴生的是乱象频发:昆山的“拼盘演唱会”被全场喊退票、许美静南京演唱会被指“划水”、凤凰传奇常州演唱会出现千元“柱子票”……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仅江苏省内就出现了多起引发全国关注的文娱演出消费维权事件。

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并不鲜见,反之亦然。演唱会乱象不仅仅影响演艺行业,更会损害明星、艺人口碑,甚至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演唱会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需修炼好内功,方可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花1200元看柱子

近日,网友小陈在社交媒体曝出,自己特意请假从浙江去福州看周杰伦演唱会,为了更好的体验,她花1200元买了看台票里最贵的一档,然而到现场却傻眼了,座位前方立着一根巨大的铁柱子,这让她一整场“几乎看不到周杰伦”,连屏幕也只能勉强看到。随后此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大量讨论。

小陈的遭遇并非个案,网友为这类票起了个名字“柱子票”。在不知情情况下,消费者买到被现场舞台、支柱等大型设备器材所遮挡的座位,这些座位因视野受限,观众在演出中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随着演出市场的火爆,一些原本并非用来从事演出活动的体育场馆被改成了演唱会场地。由于场地结构的不同,很多演出要在场地中临时搭设结构舞台,导致有较大视野盲区的“柱子票”出现,严重影响了观演体验。

4月底,有网友称花960元在票务网站买了两张凤凰传奇演唱会门票,到现场才发现是“柱子票”,要求平台退款却遭拒。随后,歌手玲花发长文支持歌迷维权。

除了“柱子票”,还有“栏杆票”“台阶票”等。去年12月,网友王女士花了1399元在梁静茹演唱会买到“栏杆票”,她表示虽然是第一排,却只能透过栏杆缝隙观看,像是“坐牢”。遭遇“栏杆票”本身已经非常闹心,更闹心的是维权困难,主办方和票务平台往往互相推卸责任,王女士是在话题被送上热搜后,才获得退款。

有演出行业人士透露,随着“柱子票”问题得到重视,演唱会在报批环节设立关卡,如果座位视野内有明显立柱,审批将不会被通过,由此防患于未然,降低了“柱子票”出现的概率。

抢票难,退票更难

遭遇“柱子票”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演唱会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还是购票和退票的“两难”。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自去年以来,演唱会抢票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网友文文发现,即使是在Livehouse(小型现场演出场所)演出的小众歌手,门票也往往“秒空”。

于是,她不得不“转战”二手交易平台寻找转让票,这却让她差点遭遇诈骗。“对方给了我一个付款链接,我点开之后跳转到某二手闲置交易平台的页面,但付款成功后却发现链接里什么都没有了。在网上搜索之后才知道,这是骗子做的钓鱼网站。”

井喷的演出市场让骗子、“黄牛”看到了商机,也让消费者面临更加混乱的票务二级市场。

长期以来,国内演出票务存在两个市场。一级市场采取不溢价、不打折的单一定价模式,票源来自主办方,门票真实可靠,常见的平台有大麦、猫眼以及各场馆主办方的直销平台。

二级市场的价格则根据市场调节,票源更加复杂,包括“黄牛”、个人转售、二手交易平台(如闲鱼、转转)等。对于热门演出,二级市场会给予溢价,演出盈利空间提升;对于冷门演出,二级市场会折价销售,提高上座率,弥补部分损失。二级市场的灵活调节可以一定程度上平衡供需关系。相对于较为规范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跳票”售假等情况,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中国演出票务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演出市场票务分配流通渠道占比中,票务二级市场占比约为45%。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票不是从正规票务平台流出。很多演唱会出现开售就“秒光”的现象,实则部分门票直接流向了二级市场。

演出市场另一大问题是退票难——从付款到申请退票仅2分钟,却要收取50%的手续费;意外受伤、生病申请退票,出示相关证明后仍遭拒绝;回流票没有退票资格……诸多问题影响了观众的消费体验。

退票机制不合理,一方面体现在收费标准过高,缺乏梯次性。相比于机票、火车票,演唱会的退票规则堪称苛刻。“提前50天购票,但退票窗口时间却只给了24小时,简直是霸王条款。”这是网友对某场演唱会退票规则的吐槽。

另一方面,退票规则不一致,甚至同一系列演唱会不同城市退票标准也迥异。比如,同样是演出前10天退票,某明星演唱会广州站收取20%的手续费,而苏州站手续费则高达50%。

总体来看,目前演出退票规则五花八门,规则混乱,由此频繁引发消费矛盾和纠纷。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统计,2023年文化票务投诉爆发性增长,演唱会门票诉求集中,系统共受理演唱会、音乐会等文化票务投诉13768件,“抢票”“退票”成为被吐槽的高频词。

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与此同时,还要求“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如今,《通知》已经推出大半年,从现实情况看,演出门票“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现象大大减少,但实名制之下,抢票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票源管理亟待加强

2023年9月发布的《通知》规定,每场演出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与火车票和机票一样,消费者购票后不可以再随意买卖,需要票、证、人一致才能携票入场观看演唱会。

查阅大麦、猫眼等购票平台可见,目前演唱会均按规定实行实名制观演。在购票时,每张门票都需要提供观演人姓名、身份证号等实名信息,且相关实名信息会显示在票面上。平台同时提醒“观演时请本人携带购票时填写的证件验证入场”。

然而,在一些二手平台或社交媒体上,仍能看到“代拍强实名演唱会门票”等相关帖子。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黄牛”表示,他们可以通过软件和人海战术两种方式将大量演出门票锁定。据了解,所谓人海战术,就是通过大量“抢手”群抢票,目前“抢手”群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机制。

本刊记者在某个头部演唱会开卖前夕,加入了一个抢票群。首轮门票开售那一刻,抢票群里立即被群主发来的几十条抢票任务刷屏。这些任务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购票偏好等,群主会号召群内所有人帮忙一起抢,谁抢到就有机会赚取不菲佣金。

一名叫果果的群友透露:“抢到票的佣金一般为100元到800元不等,但群主将票往外卖时加价更多,翻倍都很正常。”

一名经常看演唱会的观众透露,在上海、杭州等一线、新一线城市,已经开启强实名制购票和验票模式,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强实名制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某二线城市的部分演唱会依然可以凭纸质票入场,场馆大多不配备人脸识别系统,入场时工作人员只检票、不检人。用人票不匹配的“错票”真的能顺利进场吗?多名“黄牛”均表示“没问题”。

观众买不到的演出票,为何总在“黄牛”手里?多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演唱会在前期筹划和举办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成本,如场地租赁、安保、员工劳务、宣传费用等,在风险集中的商业模式下,为避免赔本、尽快回流资金、争取利润最大化,部分主办方有可能选择控票分销的模式。做了多年“黄牛”的张晓(化名)透露,很多演唱会主办方都与二级票务公司有合作关系,将一部分门票直接承包给票务公司,承包价可能有折扣或溢价,取决于歌手、举办城市,以及根据数据推测出来的演唱会热度和关注度。

以今年五月天在杭州、深圳举办的演唱会为例,由于各级代理层层加码,门票到客户手里时溢价高达2000多元。

此外,还有部分门票会被主办方用于宣传、合作、公关、场地等之类的资源置换,这也给了“黄牛”可乘之机。

前戏剧制作人马元超表示,与电影票房需要影院与片方分成类似,一些主办方也与歌手实行收入分成制度。由于二级市场很难统计,分成主要是按照一级市场的收入来算。为了减少抽成,主办方会倾向于压低一级市场票价和数量,提高二级市场的价格和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二级市场便成为主办方的主要获利空间。

针对演出票务市场乱象,亟待从票源管理、规范售票、现场执法、行业自律等多方面联合整治。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监管部门不仅要抓好“事后监管”,还要抓好“事前规范”,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票务监管服务平台,实时监测演出票源及流向等。

关于“柱子票”,法院判了!演唱会背后还有哪些乱象?

组合拳出击

“我20年前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大型演唱会一年就100多场,现在一年有上千场,暴露的问题自然也更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彭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某二线城市的舞台搭建公司负责人王子怡(化名)透露,去年以来,各地城市积极审批文化演出,“各地发展需要文旅铺路,推动消费”。

“地方政府看到了大型演出活动的综合带动效益,越来越欢迎演唱会、音乐节这样的大型演出活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彭健补充说:“在一些合作中,艺人和项目方、地方政府没有声誉绑定,有可能出现盲目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与此同时,年轻受众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获取舆论监督途径。”

如彭健所言,消费者对于演出的要求在逐步提高。首先是唱功要求,部分歌手在现场演唱时出现走音、破音或气息不稳等问题,会被观众吐槽,假唱更是不能被原谅的欺诈行为;其次是演唱会流程安排是否合理,如经典老歌和新歌之间的比例安排、聊天环节是否挤占演出时间等;第三是现场氛围感是否达标,譬如灯光、舞美、音效和现场福利等,太过敷衍的舞台搭建也会被歌迷吐槽。

在演唱会现场,如果艺人能给予歌迷足够的情绪价值,现场氛围出色,自然会引发“自来水推荐”,但一些主办方把演唱会看作是“单次博弈行为”,唱一场就换一座城市,因此不择手段进行牟利,损害了用户体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虚假宣传、演出“注水”、“黄牛”倒卖、退票困难等问题若不根治,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威胁演出产业长久健康发展。

要规范市场秩序,“需要管理方、主办方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潘燕此前表示。

多位受访专家呼吁,主办方、票务平台强化票务管理,挤压“黄牛”的生存空间,并在验票环节落实人、证、票合一,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应严格审批管理,加强风险评估、综合研判、现场管理,严禁擅自变更演员及演出内容,严禁假唱、假演奏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倒票、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据大麦安全部业务风控负责人谢威力介绍,大麦平台已接入智能化的流量清洗技术来对机器流量进行精准识别和拦截,“目前针对使用恶意软件刷票的拦截率达到了99%”。同时,平台还逐步建立起“黄牛”风控黑名单库,可基于账号、手机号、证件号进行精准匹配并拦截。

“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才能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消费活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说。唯有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演出市场在促消费、稳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推动文化市场高质量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