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才是中国企业通往未来的关键

2024-06-21 15:40:18 - 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徐廉政,赢政通创始人、董事长)

2024年,生意似乎比以前更难做了。

这是因为底层逻辑变了,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只有“与众不同”才是通往未来的关键。

“要么不同,要么死。”

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道答案唯一的必答题。

01老办法玩不转了

2024年,消费品行业变化明显:

供给侧,所有的消费品牌都在战略收缩,传统品牌缓步退却,新消费品牌则兵败如山倒;

资本侧,传统资本加速退出。

似乎一夜之间,所有人都不再看好消费品这个市场。

这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的典型表征。

先来看,所谓的“新问题”是什么?

主要是消费者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经历了疫情、国际形势突变、裁员降薪等情况之后,中国消费者集体选择踩下消费升级的刹车,彻底变得理性,变得谨慎,变得充满怀疑。

这体现在“需求侧”,就是“理性购物”“消费降级”和“质价比优先”,而且以“反消费主义”为荣。

其实这也不是新问题,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质变。

真正的问题是,企业不会面对这种变化,或者说不能理解这种商业逻辑的回归,而在流量时代崇尚一力降十会的传统资本,更加不会应对。

毕竟,过去的时光太美好了。

就在几年前,传统资本通常只需要这样搅动商业:

找到一家善于讲故事的企业,大量投入营销,买流量造声势,再通过主播实现快速转化,然后,上市、退出,举杯庆祝。

大投入换来大规模,但未必换来大利润,更重要的是,低于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良莠不齐的服务,大量消耗掉了消费者的耐心。

现在,这个逻辑终于不成立了。

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媒体粉尘化、渠道碎片化、消费者饭圈化的环境中,仅仅通过一个故事来愉悦大众,仅仅通过流量来获客转化,仅仅通过某个产品,就能取悦所有人。

甚至,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凌驾在消费者之上。

新一代的商业逻辑中,不再是企业选择消费者,而是企业应该尽可能让自己被消费者选择。

“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但这个想法依然是模糊的、初步的。

企业当下最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是为什么存在?或者说,我为消费者提供了哪些独一无二的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与众不同”?

02与众不同的外与内

企业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生存发展。但这个与众不同,可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这个“与众不同”不是自己觉得的,而是消费者认可的。

而想让消费者认可,有三个关键——首先是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哪怕这个需求,连消费者自己也没想到;其次它得跟同类型的产品有差异,最好能一眼看到这个差异;最后,它还得是基于企业优势的,是企业擅长的,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这个“与众不同”,是有标准的。

就是一定要做到第一,或者预测到未来能成为某条赛道上的第一,哪怕这条赛道之前没有过,是一条特别特别细的赛道。

明白了上面两点,你成就“与众不同”的目标,就完成了第一步。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想要实现与众不同,你得做到处处与众不同。

首先是对“规模”的认知——商业逻辑变了之后,规模不再是优势,与其盲目追求规模,不如通过单点突破来带动全局的发展,而这需要调动所有资源,在某个细分品类、功能、人群、场景中成为首选,比做大做强更为重要。

其次,是内部的重塑。

外部认知里的“与众不同”,需要由内而外进行改变。

当下这个变局时代,生产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知识工作大范围取代传统工作,可以说,如何让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管理的关键。

这个转变很难,因为知识工作是很难用量化来界定成果的,一切制度、体系、评价都需要重构,但是,当所有人的长板都能发挥作用时,企业才能变得强大且真正与众不同。

对于企业家来说,一切都变了。

如何利用资本、资源、员工来重构自己企业和品牌的与众不同,如何实现企业内外部价值的提升,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企业家必须得放下固有的偏见和傲慢,重新理解企业的生存之道、管理之道、运营之道,在意识层面要理解战略,要重视战略,这关联企业生死;在执行层面,要围绕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来连接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挺难的,但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只要目标明确,道路清晰,一定能够顺利远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