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春:“四位一体”模型“撬动”乡村振兴

2024-06-21 14:24:30 - 商学院

陈长春:“四位一体”模型“撬动”乡村振兴

“现在,我们很多人成为了‘末代农民’,其实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前提下,可以去向往和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去再造乡村、振兴乡村。”

文|刘青青

ID| BMR2004

“乡村的终极价值其实不是旅游,而是故乡。” 6月12日-13日,在《商学院》创办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和中经传媒智库主办的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系列论坛之“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 引领新商业文明”论坛的“乡村夜话”环节上,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表示。

从2015年以来,陈长春就在摸索一种民宿与乡村共生的经营模式。他通过现代美学设计对农宅小院进行升级改造,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提升后的短途乡村度假产品进行营销推广。

经过改造的旧宅不会是欧式别墅、现代轻奢楼房或是炫酷的工业风格建筑,而是“修旧如旧”的老院子,依旧传承着农村原本的气息。

陈长春指出,“很多做文旅或者酒店的人,喜欢将自己形容为‘提供像家一样的服务’。隐居乡里是实打实的乡村产品,具有天生的特质,可以提供像老家一样的服务,带你回到故乡。”

01

做“乡村守望者”

农村旧宅基本都有院落,因此,隐居乡里的产品主推“院落式度假”,小院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分成了室内、檐下、院内和院外四个极有层次感的空间。

小院里种着花草或蔬菜,客人在春天体验耕种,在秋天体验采收。陈长春也长期“驻守”农村,他最喜欢在院子里种葫芦,葫芦好养活,嫩葫芦可以做菜,老葫芦可以制成各种器物工具,在葫芦上刻刻画画也是农村小孩的一大乐趣。

陈长春指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中出现了房屋闲置、人口流失、文化消退等现象,这也击中了70后、80后对乡村的情感。

“前30年里,我们的父辈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将核心力量用来建设城市,为我们构建了当前这幅美好的城市画卷。到现在,我们很多人成为了‘末代农民’,其实在享受城市的前提下,可以去向往和追求更健康、更美好的田园生活场景,去再造乡村、振兴乡村。”陈长春解释道。

这既不是把乡村恢复原貌,也不是把城市搬到乡村去,而是塑造一种城乡融合——既有生态之美,又有乡村的民俗之美,同时又有更高阶层的文艺文化之美的一种生活场景。

在陈长春看来,要做“乡村守望者”,就需要依托70后、80后这一代人最为中坚的消费力量和建设力量,去唤醒更多人用自己对乡土田园的情怀,展开乡村振兴的建设。

02

“撬动”乡村

据了解,隐居乡里不做乡村投资,只做乡村运营,即那些村民和政府最不擅长的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部分。这是隐居乡里长久以来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些商业模式。

在论坛上,陈长春分享了隐居乡里的模式经验:首先,房子是村民自己闲置的房子,隐居乡里不大拆大建,而是保留农村宅院的原有风貌,使得房间内有城市酒店一样的住宿条件,房间外有乡村老家的气息。

其次,培训当地村民,让他们给自己的房子做管家,参与到隐居乡里的服务中来,提供乡村小院式的服务。目前隐居乡里在全国已经培训了380多个管家,其中大多是50多岁的妇女。

同时,通过村集体、村委会把村民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铆在一起;政府则负责提供乡村的基础服务设施、安保服务、应急响应等工作;隐居乡里则通过互联网将信息流、人流、物流和现金流打通。

最终,村庄里形成一个农民可参与和模仿、资本可跟进、产业可融合的政、企、村、民四位一体的在地共生的模型,此时隐居乡里才算是真正“撬动”了乡村经济链条。

于是,隐居乡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频繁出现在各类乡村振兴项目当中。陈长春甚至还多次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分享自己摸索出的一套工作方法论。

一是政府先做一部分投资,做样板进行引流,形成流量引擎和价值锚点;二是在政府引导下,让当地老百姓愿意把钱投入进来,和当地老百姓共同建立一个非常立体的产业结构;三是用成熟的产业结构吸引社会资本补充进来,形成持续的流量,最终形成一个政府引导、百姓主体、社会资本补充的县域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陈长春表示:“表面上看,隐居乡里是在做乡村振兴,其实是在构建一个更理想、更文明的新的社会模型——让所有的人有利可图,但不能让任何人唯利是图。只要大家能够共同生存,自然就能够共同富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