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1-5月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

2024-06-21 17:37:09 - 政府网站

转自:襄阳发布

6月20日,我市召开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辉就我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进行了介绍。

我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1-5月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作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1—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为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来襄留襄就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襄阳市“1+7”人才新政》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四个方面构建起全领域的就业创业工作政策体系。

支持市场主体稳就业,着力减负稳岗。在助企纾困方面,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降费缓缴政策,对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就业者,按规定落实吸纳就业补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1—5月,通过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全市共减收失业保险费2.51亿元。在技能培训方面,支持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凡符合条件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职工,经申请审核后发放1000—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1—5月,全市共发放技能提升补贴980.08万元,惠及5600名企业在职职工。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由原来的最高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1—5月,全市共为102家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亿元。

拓展就业空间增就业,着力增容扩岗。鼓励引导基层就业,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从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中,定向考录一批公务员和优先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鼓励推进就业见习,引导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通过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并按规定发放就业见习基地补贴。目前,全市已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74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在我市创业,凡符合申报条件,经申请后可享受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生活补贴、场租补贴等扶持。今年以来,我市已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6.7亿元。

强化兜底帮扶保就业,着力筑牢保障。围绕农村脱贫劳动力,开展就业大篷车、省内外劳务协作等活动。今年一季度,全市共组织各类“点对点”招聘活动88场(次),组织跨区劳务协作活动17次,帮助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6200人,其中脱贫人口439人。围绕就业困难人员,及时提供个性化就业帮扶,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渠道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按政策规定运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023年以来,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万人。围绕失业人员,开展襄阳牛肉面制作、育婴等就业技能培训,增强转岗能力,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开展补贴性就业创业培训2.2万人。另外,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兑现失业保险待遇。1—5月,全市共发放失业保险金5275.8万元,惠及2.86万人(次)。

完善服务体系促就业,着力提升效能。以招聘广覆盖为基础,接续推进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等专项活动。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88场,近1.7万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53万个(次)。以就业便民化为路径,打造标准化社银合作网点、创业集聚区、零工驿站等基层站点,不断推动招聘信息发布、就业咨询、创业指导等基本服务事项下沉,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以服务智慧化为依托,持续丰富“一事联办”“一窗通办”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全程网办”率和“一网通办”能力,打造覆盖全市、贯穿全程、服务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事项网络,加快推动更多政策精准落实、惠企利民。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按照中央、省、市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落实落细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就业融入产业,持续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今年预算安排过亿资金用于就业补助

6月20日,记者从襄阳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今年预算安排过亿资金用于就业补助。

市财政预算编审中心主任倪文凯介绍,市财政一方面积极加大公共预算投入稳就业,落实“智汇襄阳”人才新政,对企业全职新引进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对企业依法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发放大学生就业租赁住房补贴,兑现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创业补贴,对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进行补助等,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农民工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另一方面统筹失业保险基金稳就业,全面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切实保障失业保险待遇及时足额发放。

同时,市财政积极落实政策促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落实兜底帮扶政策,发挥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作用,支持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就近就业。

此外,市财政还着力加强管理保就业。通过“减流程、压时限、快兑现”,将失业保险费稳岗返还等支持就业项目纳入我市“无申请兑现”改革事项,确保直达快享。全面落实就业补助资金绩效管理制度,构建“事前目标申报、事中执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就业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健全和完善就业资金拨付使用、监督管理、跟踪反馈各项制度,强化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安居保障襄阳“真金白银”招引人才

6月20日,在襄阳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天昊就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智汇襄阳”计划和安居保障政策作了介绍。

近年来,襄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2年7月,出台“1+7”人才政策,涵盖“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贯穿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

“智汇襄阳”计划在原来政策的基础上有三个方面的提升:一是政策的含金量更高,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领先;二是政策的精准性更优,由“襄阳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转向“人才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三是人才的获得感更强,注重运用大数据手段,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不跑腿,补贴由之前的工作满一年后按年发放,调整为入职后按月发放。

支持市区企业引进人才。对全职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一事一议”支持,对省级领军人才、市级拔尖人才,每人分别一次性发放30万元、20万元生活补贴。对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或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全日制本(专)科生,每人分别发放18万元、7.2万元、3.6万元生活补贴。将技能人才纳入补贴范围,高级技师比照硕士研究生,技师、高级工等比照全日制本(专)科生享受相关政策。

支持市直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引进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市级层面“一事一议”支持。对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或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人发放18万元生活补贴。对全职引进紧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人发放7.2万元生活补贴。

此外,各县(市、区)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出台高含金量、高精准度的支持政策,形成上下贯通的人才政策体系。

新出台的《襄阳市人才安居保障办法》坚持货币补贴与实物安置相结合,打造服务闭环,为来襄人才提供更加全面的住房保障。货币补贴是指为来襄人才发放可用于抵扣房款的购房首付款补贴券;实物安置包括入住人才驿站、租住人才公寓、购买人才公寓、获赠人才公寓。其中,购房首付款补贴券标准为: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对省级领军人才每人发放15万元,对市级拔尖人才每人发放12万元;对博士研究生(或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人发放12万元,对其他高层次人才每人发放8万元;对全日制本(专)科生每人发放6万元。人才领取补贴券购买商品房、购买人才公寓或获赠人才公寓在房屋交付使用前,可按规定租住人才公寓。人才公寓租金标准比较优惠,一般仅为同等地段同类住房的一半或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租金价格。

个人申请“青创贷”最高额度提至30万元

6月20日,在我市召开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团市委副书记周清源就支持青年创业政策进行了解读。团市委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青年创业之城,在平台支持、资金支持、服务支持等方面助力青年群体创新创业。

平台支持方面。团市委积极开展青创园试点建设,目前共建设省级青创园试点3个、市级青创园试点14个,占地面积共计约30万平方米。积极对接各类资源,持续向青创园导入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创业赛事、创业交流、项目路演等各类创业活动,在更大范围内为我市青年嫁接创业政策、对接创业项目、链接创业资源。

资金支持方面。团市委联合人社部门针对创业青年推出了“青创贷”项目,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办合伙、小微企业,扩大经营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支持。相比往年,今年“青创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个人贷款方面,从原来的一般控制在10万元到15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30万元。合伙创业方面,从原来的一般控制在40万元到10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400万元。小微企业方面,从原来的一般控制在100万元到200万元,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提高到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对每个通过评审的项目,提供5万元至50万元的资金扶持。推出“新农人”项目,每个项目提供2万元至5万元的担保借款,免息期1至2年。

服务支持方面。组织参加“创青春”大赛,为我市优秀创业青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链接更多创新创业资源和项目合作渠道。实施“青DOU计划”公益项目,“头雁成长营”免费为创业青年开展技能培训;“助农对接季”组织引导创业青年运用新媒体手段助力农产品销售、文旅推介和文化传播等;“乡创故事汇”聚焦选树宣传青年创业典型,开展专项宣讲活动。

今年计划招录23名“兵教师”

6月20日,记者从襄阳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全市协调落实“兵教师”专项招聘计划23个,面向退役军人开展专项招聘。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屈江鹏介绍,为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建立退役军人教师培养、聘用机制,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意见(试行)》。

屈江鹏介绍,我市高度重视“兵教师”招聘工作,将“兵教师”专项招聘工作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多举措加强退役军人教师人才培养,为退役军人提供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鼓励退役军人参加师范类学历提升,每年结合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工作,广泛征集面向退役军人的岗位需求,并实施报考教师岗位加分优惠,多渠道支持退役军人进入校园,明确中小学行政、工勤空岗优先接收安置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军人。

屈江鹏介绍,去年,我市南漳县、谷城县、襄州区被列为开展“兵教师”专项招聘试点。2024年全市协调落实“兵教师”专项招聘计划23个,面向退役军人开展专项招聘,广大退役军人可关注各地事业单位招考公告。

在襄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可享补助

6月20日,记者从襄阳市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襄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可享受2000元/人的一次性补贴。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屈江鹏介绍,根据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人社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奖补工作的通知》(鄂退役军人发〔2020〕21号)规定,在襄企业招聘退役一年以内的退役军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实现就业一年以上,按每吸纳一人补贴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

申报对象为退役一年以内(上年度9月1日以后退役的)的退役军人。

吸纳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就业的企业向所在地县级人社部门提出奖补申请,并提供资料,人社部门进行初审。同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向人社部门提供年度退役军人基本信息,用于比对身份信息。县级人社部门将审核通过的资料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查,由财政部门按照程序拨付奖补资金。

屈江鹏介绍,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奖补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资金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相关资金管理规定执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