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助力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一线职工怎么看怎么做?

2024-06-21 20:00:52 - 工人日报

为深入了解当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线职工创新创造的现状,课题组实地走访了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常州等地,调研了江苏省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行业45家重点企业,对518名一线职工、45名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线职工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持续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作出了一些思考。

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的实践探索

开展竞赛,积累创新创造成果。近年来,全省工会持续深入打造群众性创新活动品牌,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提高职工“敢首创”意识,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组织全省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99项,引领各设区市开展市级劳动和技能竞赛943项。截至2022年底,全省一线职工的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占企业为第一专利权人的比例分别为46.1%、43.2%和50.6%,充分体现我省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活力。本次调研中,中车戚墅堰所将劳动和技能竞赛与职工创新创效有机对接,构建“4+X”劳动竞赛平台,进一步深化“提速杯、提质杯、提效杯、安康杯”四项劳动竞赛和“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技能竞赛机制,每年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职工人数均在80%以上。

建设学院,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立足行业企业生产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江苏共组建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超30个,基本实现了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同步建设、发展,职业院校“订单培养”规模占招生总量的20%左右,企业录用顶岗实习生毕业生比例达65%。江苏恒立液压公司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恒立学院”,构建“区校合作、院企融合”的协同办学新模式,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实现名师高徒“双培养”。

搭建平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度重视劳模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等群众性创新活动,通过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实施“人员流动进站、课题滚动研发、成果联动孵化”的柔性管理模式,采取“定向派发”“自主申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课题研究。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依托6个“师带徒”工作室,围绕生产活动中的难点和工艺技术的突破,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在创新实践中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受访职工认为企业设立“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对于单位、劳模、工匠人才和普通职工都有好处。

培育文化,营造创新创造氛围。大力打造创新文化,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激发全员创新的热情。加强创新典型选树,让创新人物、创新事迹得到传颂与效仿,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创新贯穿制度建设,把创新成效作为基层单位、基层班组考核等重要内容,把创新能力、创新业绩作为评先推优、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制定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办法及奖励办法等制度,加强创新项目支持,为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和物质保障。江苏佩浦公司建立“技术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技术创新活动机制,将技术创新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职工的小改小革和创新创效获奖者授予“首席员工”称号,给予额外的薪酬待遇和津贴补贴,有效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受访一线职工认为企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氛围较为浓厚或非常浓厚。

当前一线职工创新创造存在的问题

职工自身对创新创造的内涵认识不到位。近年来,产业升级数字转型带来了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不少职工学习、掌握、应用还不够精通,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相对较慢。不断迭代的技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兴产业更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研究和创新。而部分职工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受到传统思想观念、个人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局限,认为科技创新是科研人员的工作,一线职工搞不了科技创新,以至于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不想创新,满足现状。访谈中,有些一线职工反映技术创新需要持久的时间投入,而创新激励奖励有限、创新工作经费有限,平时生产比较繁忙,能够投入技术创新的时间捉襟见肘,不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创造。

职工创新创造活动受企业规模影响明显。调研显示,大型企业的推行力度较大、成果较为突出,而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大型企业在推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可以投入更多的专项扶植经费,并且职工创新也逐步被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发展纲要,对于有能力、有动力参与技术创新的职工,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职业上升通道上,都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生产技术革新中,技术创新的成果也颇为丰硕。而部分中小企业相对规模偏小、发展时间短、职工流动性频繁,加之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力度上还有不足,不愿意投入更多财力、物力、人力来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不够顺畅。由于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意识和激励机制,让不少职工的创新成果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目前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多集中于解决本岗位生产的技术革新,普遍适用性不够。访谈中,部分受访职工反映,因为职务发明权利人是企业,主动权不在职工本人手里,成果交流受限于企业,而企业考虑到行业内竞争关系,往往不支持推广。交流推广不充分导致职工重复创新现象较多,造成资源浪费,创新成果很难走出去,长此以往,职工的创新激情都会被磨灭。

工会组织在推动职工创新创造方面工作有待加强。企业工会推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成效不够显著,部分企业工会没有切实履行工会在培养和提升职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职能,很多企业工会干部以兼职为主,一岗多责现象十分常见,工会活动开展频率较低、工会工作方式相对单一,没有更多关注职工在技能素质提升方面的需求。问卷调查显示,最近1年,受访职工中仅有43%的人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情况,不足一半。另外,现有的技能竞赛中还有许多类工种没有覆盖,没有及时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及职业发展变化,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电池产业等)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线职工无法报名参赛,市级及以上的比赛频率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

持续激发一线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的建议

“赋能成长”抓载体。一是打造素质提升平台。深化江苏工匠学院建设工作,科学把握工匠学院建设的功能定位,把各地工匠、劳模先进、获得科技奖项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师资库,把技能强国平台课程、江苏省工会学院课程、企业内训课程纳入课程库,持续推广江苏工匠学院网的功能改进,让广大职工群众和企业享受高效、及时、精准的线上服务,真正助力职工成长成才。二是完善技能展示平台。围绕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等,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工种、多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切实提高职工覆盖面和参与度,为更多职工提供磨砺品质和提升技能的机会,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提高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使各类技能展示平台成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人才等多方共建创新成果交流平台,联合发布职工创新成果,促进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在产业集群内横向交流转化。比如建立线上和线下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创新成果,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创新支持、奖励申报等服务,为职工与企业、行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提供服务。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各种途径,发挥工会系统宣传阵地作用,宣传推广职工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成果交流,分享经验。

“导向激励”抓待遇。一是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宣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职工科技创新热情,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生产一线职工,尤其是技术骨干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社会荣誉。培养职工的“工匠精神”,在一线职工中广泛宣传讲好工匠创新故事、树立创新典型。设立技能津贴和“师带徒”津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提高一线职工创新创造热情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完善激励创新的报酬体系。深化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大力推广技术创新集体合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鼓励各基层单位出台向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倾斜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加大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发明专利认定和表彰,对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及时奖励,使技术领军人才、业务发明能手、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等各类劳动者都能获得与自身能力和贡献相适应的合理报酬和待遇,真正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激励创新的荣誉体系。企业在使用物质手段激励职工创新的同时,要用好精神鼓励这一重要手段。鼓励创新的荣誉体系可根据企业创新的实际情况,设立对于个人的创新奖项、团队的创新奖项、协同创新的奖项、技术开发类的奖项等。对荣誉的获得者要旗帜鲜明地宣传,进一步强化职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的热情。

“全力支持”抓保障。一是强化对职工创新创造的组织领导。构建党委领导、工会牵头、部门协同、各方参与、企业主导的工作机制。将职工的创新创造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建立统筹协调、进度通报、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配足配强基层工会干部力量,切实发挥基层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构建联系广泛的服务职工创新创造的工作格局,各级工会应主动加强与工商联、人社、知识产权、科技、教育、高职院校等部门单位的联系,为职工技能培训、技能认定、学历教育、创新创造提供便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将职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充分考虑职工队伍的需求,改进补贴方式,对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的予以适当补贴。二是完善数字工会建设,打造知识产权集成服务平台。要加快促进互联网与工会工作融合发展,完善工会“服务一张网”,建设知识产权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免费提供专利检索、政策法规查询、维权援助、统计分析报告等服务,方便企业和职工利用线上工作平台进行再研发升级,降低创新成本和难度,实现运用数字化思维指导推动工会创新成果保护。同时,要增强企业和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设立职工专利申报服务岗,帮助职工提高专利申报效率。三是选派优秀干部到职工科技创新一线工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党员干部要争当服务科技创新“排头兵”,深入走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广泛联系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当好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院士专家“服务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让创新成果真正实现“落地生金”。【江苏省产业工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孙凌云、戈婷(执笔)、胡如梦、刘晓乾】

来源:《中国工运》编辑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