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道地药材”

2023-07-21 01:26:00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道地药材”

赵春阳

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指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域所产的中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其他地区所产质量佳、疗效好。现在,仍有许多中药的名字与产地有关,如阿胶的“阿”,表示产于山东东阿;党参的“党”,表示产于山西上党;川贝的“川”,表示产于四川。

道地药材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进一步较明确地论述了药材道地的重要性,说明道地药材的实质是质量、疗效优于他处;唐代,孙思邈强调只有采用道地药材,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为“道地药材”一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金银之苗也。”

有意思的是,最早出现“道地药材”的文献并不是医学著作,而是汤显祖所写的戏剧《牡丹亭》。

明清时期,为标榜自家药效好,很多药铺都会挂出“道地药材”的招牌。其实,虽然挂着“道地药材”的招牌,也不一定只卖道地药材。《牡丹亭》中的药铺,也卖一些偏方,如“两块土”和“布片儿”。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葫芦里装着金丹;在《东游记》中,八仙之一铁拐李的葫芦里装着灵丹妙药。葫芦与中药的关联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悬壶济世”这个典故的由来。《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了这么一件奇事:

有个叫费长房的汝南人,担任市场管理员。市场中有一老翁开药铺卖药,他把一个葫芦挂在药铺门口,有病人来看病,他就从葫芦里拿出一个药丸给病人,病人吃下后病就会好。每天罢市,老翁就跳进葫芦里,第二天早晨再出来。费长房在高处看见,感觉很奇怪,带着酒肉拜访老翁。老翁知其来意,将费长房也带进葫芦里。葫芦里富丽堂皇,有各种美味佳肴。费长房知道老翁是神仙,就跟随老翁修道,日后也成为一代神医。

因为这个典故,后人将行医称为“悬壶”,将医生治病救人称为“悬壶济世”,葫芦也成为药铺的标志,常常被挂在药铺门口。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