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希望”花开的声音

2024-07-21 07:00:58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听“希望”花开的声音

听“希望”花开的声音

听“希望”花开的声音

听“希望”花开的声音

■总策划沈炳忠胡伯良应丽斋赴西藏采访团记者顾亦来裘建锋张天亮方广林

时间:6月20日星期四

地点:那曲市色尼区第一小学

气温:4℃

海拔:4500多米

有人说,认识一座城,先从地名路牌开始。徜徉那曲,总有些熟悉的名字与我们撞个满怀:烟雨路、嘉兴桥、南湖新村、杭嘉小区……亲切的称呼,见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书写着江南水乡与雪域高原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

15时42分,在嘉兴援藏干部的一路介绍下,我们来到了“梦开始的地方”——色尼区第一小学。

进门右手边,一栋蓝顶白墙的现代化建筑是嘉兴教学楼。

“这栋楼建于2008年,由嘉兴市第五批援藏干部负责援建,总共有12间教室。”嘉兴市第十批援藏干部、那曲市色尼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攀学引导我们向嘉兴教学楼的东南方向看去,“那是最早嘉兴援建的加西贝拉希望小学旧址,后来,希望小学和色尼区完全小学合并,成了现在的色尼区第一小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30年的教育支援,足以让一个地区的教育实现质的跃升。“我们教育援藏,不仅仅是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实现理念转变和整体提升,推动色尼教育质量从量变到质变。”陈攀学说。

从22.5%到99%以上的“嘉兴力量”

“来,老师看一下,谁会背了?”

15时57分,我们来到嘉兴教学楼一楼的一年级一班门口。

一双双明亮的黑眼睛,认真追随着老师,纷纷举手示意“会背”。紧接着,大家齐刷刷地用普通话背诵起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老师认真听完后,利用触摸一体机电子教学板,一字一句纠正着同学们的发音。

站在走廊向外望去,校舍俨然、书声琅琅,操场平旷、师生欢笑。这时,色尼区第一小学党组书记拉巴次仁向我们走来。

“西藏教育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1993年,自治区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西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二是2008年《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施行。这栋教学楼在建的时候,刚好是2008年西藏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拉巴次仁告诉我们,色尼区是原先的那曲县,学校之前叫那曲县完小。

1994年前,那曲县只有1所完小、8所初小、29所乡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22.5%。而嘉兴的援建助力,让这一数字达到99%以上。

此情此景,一下把采访团领队、嘉兴市记协主席胡伯良的思绪拉回从前。

“最早的时候地方上还没有援藏的专门款项,援藏干部就以书信、电话、电报等形式,向大后方嘉兴的领导和群众介绍情况,呼吁家乡人民为那曲县经济社会发展伸出援助之手。”那是1996年初,第一批嘉兴援藏干部张全松、张钰良、宋乐明趁着回嘉兴检查身体、探望家属的间隙,在家乡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资金募集活动,胡伯良作为记者,亲历了整个过程。

他清楚地记得,一名青年工人在生产车间,对着他的摄像机镜头,问出了这样一个质朴而温暖的问题:“我们能为那曲地区的教育事业做些什么?”

1996年2月8日,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爱心献那曲”活动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等12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干部、群众伸出援助之手,助力那曲经济社会发展。同一天,嘉兴还发布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爱心献那曲”活动的倡议书》以及《伸出援助之手支持那曲发展——三位援藏干部给全市人民的一封信》。

加西贝拉捐资30万元为那曲建一所小学、嘉兴市第一医院开展“捐一天工资献那曲”活动,还有很多退休老人、学生都献上了他们的爱心。最终,这场轰动嘉兴的捐助活动收到各界捐款200多万元,加上杭州、舟山几名援藏干部的努力,总共为那曲市募集586万元资金。嘉兴援藏干部从捐款中拿出235万元兴办了8个乡的希望小学。

拉巴次仁补充道:“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有大量农牧民的子女入学,教室特别紧张,甚至有些班级里面挤了100多个学生。嘉兴援建后,缓解了教学楼不足的困难,也是完小最现代化的教学楼。现在每个班级最多也只有50多个学生。”

横跨祖国版图的“希望之花”在师生心中绽放

16时13分,拉巴次仁又带领我们观摩了四年级的藏语课和二年级的体育课。

“学校现在有132名专任教师。”“配备了多媒体互动阅览室,有互联网远程教学平台。”“在这里还可以与嘉兴的老师交流学习。”

在采访中,多位老师告诉我们,早在2013年,色尼区第一小学就与嘉兴秀洲区的梅里小学结对,让两地教育合作更加紧密。

“结对以后,我们发现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年我们也在不停地交流,他们也有针对性地帮助我们解决难题。”拉巴次仁说,“特别是疫情期间,梅里小学的老师们对我们进行了线上课程的技术指导,让我们的线上授课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那曲与嘉兴,地域上虽然相隔数千公里,但对教育事业共同的追求跨越了界限。

拉巴次仁向我们透露,每年春天,孩子们都会收到来自嘉兴的礼物。2011年开始,嘉兴市党政机关的女领导干部们利用空暇时间,亲手编织毛衣捐赠给色尼区的小朋友。

“一针一线饱含着嘉兴对色尼孩子的关心关爱,这批毛衣也汇聚了嘉兴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西藏的深厚情谊和祝福。”他表示,每一件毛衣都如同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孩子们感受到长着翅膀飞来的爱与希望。和毛衣一起送达的,还有干部们的手写祝福。

时间久了,孩子们也知道那是嘉兴各界的深情关爱,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方式,将感谢融入作文、演讲和绘画之中。虽素未谋面,但他们的心与嘉兴早已紧紧相连。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强调,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据嘉兴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那曲市色尼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吴伟杰介绍,嘉兴对口支援那曲色尼区30年来,始终把教育援助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建成了那曲嘉兴希望小学、加西贝拉希望小学、嘉兴教学楼、杭嘉中学等项目。嘉兴还通过“学校结对”“骨干教师培训”等方式,发挥帮扶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受援学校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帮扶,进一步加大教育援建力度,让西藏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先进的现代化教育。

拉巴次仁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我是那曲完小毕业的,也因为援藏的关系,有机会到嘉兴、杭州等地学习。”他表示,嘉兴对教师教学理论、前沿理念等方面的培训经验非常独到,既有上课培训的形式,也有导师带教、论坛互动、学员自我反思等环节,在学校管理、校长管理、教育技术等多方面收获很大。

“未来,希望双方在教育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相互取经。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

【干部心声】

吴伟杰

嘉兴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领队,那曲市色尼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来到雪域高原,“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灵魂三问,是摆在每个援藏人面前的必答题。30年来,嘉兴始终关心和支持色尼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硬件支援到软件升级,从分散、零星式教育援藏到“组团式”教育援藏,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口教育支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嘉兴将始终发挥本地教育资源先发优势,倾情支援、持续发力,赋能色尼教育事业提质增效,将知识的种子和智慧的希望播撒在雪域高原,培养一批带不走、管长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