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这枚泥坨坨大有来头!

2024-07-21 12:14:14 - 西安发布

转自:西安发布

镇馆之宝!这枚泥坨坨大有来头!

很多时候,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有了文字就必然有书信,可是怎样保管书信才能起到保密作用呢?于是就有了封泥,“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这些封泥,起着“以检奸萌”的保密作用。西方也有类似的封缄之物,称“火漆”。不过火漆的使用要比中国的封泥晚了近千年,是法国人鲁索在1626年前后才发明的。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着一枚宝贵的封泥——秦“右丞相印”封泥。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右丞相印”代表着秦代最高级别的官印,当时盖有这枚官印的信件,是呈送秦始皇亲自过目的重要文件,包括李斯在内的多位秦丞相,都可能使用过这枚印章。

镇馆之宝!这枚泥坨坨大有来头!

汉长安城桂宫遗址

发现大量秦代封泥

那么这枚宝贵的孤品官印封泥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时间退回到近三十年前,当时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尚未开发。1995年11月20日,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村民赵臣言,在位于汉长安城桂宫遗址东北角外侧的地里挖粪坑时,挖出了许多“带文字的泥坨坨”。赵臣言发现的“带文字的泥坨坨”是秦封泥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

时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傅嘉仪对这批封泥的情况非常关注,为使国家重要文物不致流失,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于1997年春接收了这批封泥中的700余枚精品。其后,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先后赴遗址所在地展开勘察与发掘。经初步整理研究,这些封泥被确认为秦代文物,对秦代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在汉长安城的桂宫遗址会发现秦代的封泥呢?原来汉代的桂宫就是在秦甘泉宫的基址上建成,而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就曾是秦甘泉宫的所在。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秦甘泉宫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秦代历史上很多著名事件都发生于此,因为甘泉宫位于章台宫之北,地势平坦、开阔,西靠皂河,临近水源、生活起居便利,宣太后当上太后后,便以此为寝宫,并曾在这里与义渠王生下两子,最后将义渠王引诱到这里将其杀之。秦始皇生母赵姬也曾长时间居住于此。《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大朝设在甘泉宫。”换言之,秦始皇曾在这里处理政务。据《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大约每天要看30公斤重的公文,所以在甘泉宫遗址附近可以发现这么多封泥也就不足为奇了。

昔年的“办公废料”

如今已是“国宝”

记者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南角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内见到了这枚秦“右丞相印”封泥,它静静封存在展柜中,长度为3.5厘米、宽3厘米、高0.5厘米,在土黄色印面上有田字界格,印文呈现小篆“右丞相印”四字,呈田字排列,瑰丽的小篆文字挺拔俊秀,这枚封泥保存比较完整,笔画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到了秦小篆的魅力。

工作人员特意在展柜旁边放置了温湿度计,工作人员王腾云告诉记者,毕竟这是泥做的,又经过两千多年的时光,更需要悉心呵护,温度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仔细观察,在“右丞相印”下方还有一枚不完全的指纹,虽然指纹不全,但依稀可见其纹路,王腾云笑言,因为要在泥未干时拓上印,所以这枚指纹说不定就是李斯的指纹呢,让人瞬间对这枚不全的指纹都升起了几分敬意。

王腾云介绍说:“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封泥属于‘办公废料’,毕竟它的作用是封缄重要的公文,一旦完整打开,竹简或木牍文书没有失密,其使命也就完成了。”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封泥时隔两千多年还能保存完好,是因为封泥作为“办公废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大量封泥会被当作“办公垃圾”处理掉。在焚烧垃圾过程中,火的热量把封泥陶化了。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大秦封泥艺术研究院院长庞任隆告诉记者,曾有人询问,封泥在开封前是否经过烧制,他说:“不太可能,封泥是用来封缄竹简木牍的,竹简木牍和绳结同样都怕火。”所以他认为封泥应该是自然阴干后传送的,在完成使命后,被当作“办公垃圾”集体处理时,很有可能经过焚烧从而陶化的。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王腾云向记者演示了封泥的使用过程,纸张发明之前,秦代采用竹简木牍,简牍卷起来后用麻绳捆扎,绳结处就用特制的胶泥封住,然后再拓上“右丞相印”的印章。王腾云说:“如果想要再次打开卷轴,必须要拿掉封泥。可以想见,能拓上‘右丞相印’的封泥,必然是直接呈送君主的重要文书。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枚封泥由李斯拓上封印,再由秦始皇亲自取了下来。”据悉,在“三公”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当过秦国丞相的有吕不韦、隗状、芈戎、王绾、李斯等。秦二世时的丞相是赵高,因是阉人,被称“中丞相”。

镇馆之宝!这枚泥坨坨大有来头!

是“简牍之锁”

更是泥土铸就的美学篇章

封泥,亦称“泥封”,被人形象地称为“简牍之锁”。封泥是中国较早的保密技术手段,在秦汉时期最为流行。封泥连续使用了数百年时间,一直到东汉末期,随着造纸术的推广和纸张制作成本的下降,简牍使用量越来越少,封泥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有意思的是,随着封泥的消失,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中,人们是不知道封泥为何物的。清代道光二年,四川一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十分古奥。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遂一一拣出带回家中。消息逐渐传开,在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等人敏锐地看中了这些有字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只是,早期学者并不知封泥的用处,一直以为是古时用来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随着封泥的不断出土,针对封泥实物中所传递的种种信息进行研究,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才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共藏有781枚秦封泥。在首批申报国家等级文物鉴定的100枚封泥中,有5枚封泥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分别是“右丞相印”“廷尉之印”“四川太守”“少府”“西盐”。除此之外,还有“左丞相印”等15枚封泥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芷阳丞印”等57枚封泥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庞任隆告诉记者:“秦文化发展史上有三次重大发现,分别是秦兵马俑、秦简牍、秦封泥。而秦兵马俑和秦封泥都是在陕西发现的,秦兵马俑以秦人高大形象的原真性和秦代人物雕塑艺术的原真性的双重身份,见证了大秦帝国‘秦王扫六合’的雄心气魄和阵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秦封泥,同样以秦代文字书法的原真性和秦代篆刻艺术的原真性的双重身份,见证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篆刻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原补充了秦代历史、地理的诸多空白。”

宝物档案

姓名:秦“右丞相印”封泥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年代:秦代

发现地: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

收藏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