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无银”启示录

2024-07-21 15:00:34 - 北京晚报

刘荒田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即便不能复述,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大概是四年前,在旧金山滨海住宅区商铺密集的厄文街,我看到好几家店铺的橱窗内张贴着英文告示,内容几无二致:“本店无现金。”为何张贴这样的告示?原来新冠疫情流行以来,厄文街的治安状况变差,一些店铺在深夜打烊后,盗贼砸烂玻璃门窗,入室搜掠。有家面包店刚开张,市政府即下令防疫,绝大多数店铺关了门,唯独它苦苦支撑,每天坚持营业几小时。某晚,盗贼打破店门上方的玻璃窗,进入面包店,砸开收银机,却不见现款;他不甘心空着手离开,就偷了一袋面包。也许是面包很好吃,没过几天,他再度“到访”。上次打破的玻璃窗还未更换,只钉了一块三合板暂代,他用螺丝刀撬开,作案的全过程都被录了下来。警方限于一条法律——犯案金额低于九百五十美元的属轻罪,抓到他后,只得“教育释放”。其他店铺,如寿司店、奶茶店、手机店、烧腊店等,也是三天两头遭抢,损失钞票不说,还得修理被毁坏的门窗,耗资巨大。于是,在官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之前,商户们自求多福,一边加固门窗,一边善意劝告——哪怕你进来了,也包你“一无所获”。

读了这一张张“本店无现金”的告示,自问:这招灵吗?我以为有效率可能不低于50%。为什么这样说?与其说它旨在申明事实,不如说是及时提醒。毕竟盗贼不笨,作案的次数一多,有的是经验,他深知商户遭窃多次后,会以坚壁清野来应对。盗贼踩点时,张贴此类告示的商户会被排在最后。

更重要却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在形成“说实话”的氛围之前,人不分正邪、黑白,“相信”多少成为惯性。而对一些人来说,纵使面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警示,也会付之一笑,该出手时仍出手,这基于积久相沿的共识——虚张声势而已。要不怎么会有“隔壁阿二不曾偷”的留言?

这样说,并非宣扬“盗亦有道”。据我几十年的观察,就人际关系中极重要的一环——“建立信任”而言,中国人倾向于“口说无凭”,至少要经过两步:一是听其言,二是观其行,更工稳的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洋人呢?二话不说,先相信你。以申请房屋或商业贷款为例,从前银行只要求借款人填写一张表格,先在诸多是非题上打钩,如有没有犯过罪、有没有赖账记录、有没有固定资产,再填写实际收入、家庭情况和负债状况,最后郑重签名。对这种一次性的表态,银行完全信任,将或多或少的款项借出,以收取利息;选择相信,就会省事儿些。不过,最好不要为轻易骗到人家而得意,因为一旦骗局被拆穿,他们的愤怒和追究有得你消受;因填报表格时隐瞒真相而被起诉的案例,数不胜数。

说回张贴“此地无银”告示的商户,虽然“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戏码会不时上演,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防范,如加固门窗、安装监控设备和报案专用设施等。

由此,想起一桩逸事。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一位开车衣厂发家的中年女士来美国旅游,抵达纽约后,下榻于一家豪华旅馆。某天晚上,她独自到旅馆旁边的摊档买水果,因佩戴的首饰太过抢眼——黄灿灿的粗大项链和手镯、亮光四射的钻戒(还不止一枚),两个盗贼盯上了她,把她按倒在地,将首饰抢走。她呼天抢地,待警察赶到,盗贼早已逃脱。中年女士的损失有九万多美元。据说盗贼得手后并不相信是真货,差点扔掉或以贱价销赃,后来晓得真相,乐翻了天。这一旧案,虽然和“此地无银”风马牛不相及,但值得厄文街上的商户们作参照。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