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2024-07-21 16:00:00 - 澎湃新闻

2024年6月13日,国家文物局通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新成果,发现10万余件文物,惊艳世人。几分钟的新闻报道,真没看过瘾。

随着考古文博热度升高,“考古现场套餐”——考古类纪录片亦有破圈之势,民众特别期待在最新考古纪录片中解锁更多文物历史细节和文化考证。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发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导演池建新,优酷版权总监王欣,一起探讨了中国考古纪录片的前世今生。

考古文博品类一直是优酷纪录片深耕的重点赛道之一,有一大批稳定的受众群体。值得一提的是,优酷成为国内首家在纪录片领域独立设立“历史剧场”的视频平台,全面收录了市场上各类历史类纪录片,从不同体量到形式,为不同观看习惯及喜好的观众提供充裕的内容。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王欣说,“过去五年,优酷历史剧场携手发现纪实传媒‘一直在现场’。以各大考古遗址第一现场的原始素材为创作起点,把握住了历史的实证价值,为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现场感提供了足量的影视价值和情绪价值。三星堆一醒惊天下、西汉大型墓葬现世、良渚文明礼器出土、清明陵墓群棺椁谜团等话题,我们都有第一现场的题材供给。2019年以来优酷纪录片强势推出了‘古墓派系列’,《古墓派:海昏遗梦》《古墓派:古蜀秘境之三星堆迷踪》等系列累计播放量超过千万量级,在观众中掀起过一阵考古悬疑爱好者的追看风。”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作为“古墓派系列”的制作团队负责人,池建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二十几年以来,科学纪录片里考古类的创作在技术上是升级的,叙述语态以及创作思路却没有更高的突破。”

池建新曾主持策划制作多部纪录片《红色密档》《登峰》《良渚》《大地之上》《嗨,亚运》等精品佳作。近年来带领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团队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人才扶持”“总台奖”“中国纪录片十佳十优”“纪录中国”“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奖项100多项。作品中最为破圈的,就是豆瓣评分高达9.0的大型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手术两百年》就是典型的科学纪录片,它有典型的创作手法上的延续。考古类的像《古墓派》《海昏侯》,包括去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寻古中国》里的‘古蜀记’‘寻夏记’,其中基本的创作语态、人和景的关系、处理再现的手段都没有变。”

在他看来,科学纪录片里最简单入门的就是考古类。

“二十多年前,我们进厂时,创作前辈给我们强调的一个理念,叫非虚构的真实娱乐节目”,他说,“首先你要满足大家爱看,好看,过程中再传递科学知识。”

科学纪录片是科教片延续和拓展

2001年,池建新刚入行,到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科影厂)开始做科普栏目。彼时,央视科教频道刚刚开播。时逢中国电视纪录片大转型,尤其是“科学纪录片”概念的提出,创作者们感受到了“创作语态和方法”的转变,以传递科学知识类为任务和目的纪录片创作就此产生了一个大突破。

“从专题片进入到本真的纪录片,《望长城》(1991)突破了我们原本对真实的理解,它出现后,紧跟着出现了《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故事’等一系列的优质内容。”池建新说道。

《望长城》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该片将寻访古长城的全过程,真实自然地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主持人沿着长城遗址行走,考察长城修建、变迁及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等。而镜头则始终跟随着主持人的脚步。

《望长城》一反电视传统中的说教理念和“解说词一边拍画面一边后期找补”的制作模式,以广泛运用长镜头、全程同期声录制、主持人现场参与、跟踪拍摄事件发展过程等手法和彻底的纪实风格,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感受,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纪实类电视纪录片的出现。

在此之前,科学纪录片还是纯专题式的讲述,与翻一本枯燥的文献书籍并无差别。

池建新回忆道:“有几位老师从美国留学回来,把故事片里拍类型片的思路带回了科影厂。廖烨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很成熟的科学纪录片导演,曾经荣获过两座金鸡奖,科影厂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影片获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像他一个人得两部还是比较少的。简单地说,把讲故事片的方法引入到以知识传递为核心诉求的纪录片中,目的就是要好看。”

当时,薛继军是科影厂厂长,廖烨和张力是《发现之旅》栏目的创始人之一。在新街口北大街74号,他们带领着年轻团队,做出了当时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科学纪录片栏目《发现之旅》。和池建新一样,有一大批年轻的研究生被这个创新的纪录片语态吸引,陆续被薛继军、廖烨、张力等几位老师凝聚到一起,进入科影厂工作。据池建新回忆,在创作高峰时,科影厂招收了一批从北京电影学院,从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来的研究生,成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频道的主力创作团队之一。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现如今,这批幸运的年轻人都是独挑大梁,也成了纪录片行业内的佼佼者。比如《复活的军团》的导演金铁木、《狙击手》导演祁少华、《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的导演于立军、《航拍中国》的导演余乐、《稻米之路》的导演董浩珉、《手术两百年》的导演陈子隽、《门捷列夫很忙》的导演李金纬等等。

他们,自称是“新街口手艺人”。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科学跟人文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科学纪录片

《发现之旅》栏目创办于2001年初,同年7月20日首播,每年播出104期。主要制作的是科学探索类纪录片,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国内的一个空白,是中国纪录片的精品节目。经过数年的努力,在普通观众和专业纪录片界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中国科学探索类纪录片的领头羊,在学界有“科影流派”、“科影现象”和“发现之旅流派”之称。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教电影史》一书中,有专门一个章节讲述“科影流派”,《发现之旅》所创作出来的节目,已成为中国科学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考古类有《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凤棺迷魂》;历史类有《复活的军团》《龙潭三杰》;志怪类有《深湖魅影》;自然生物有《夜空中的利爪》;军事类有《角逐超高空》《狙击英雄》;科学探案类有《血字》等等。

长眠墓中的契丹女人,是皇家的公主,还是萨满巫师?

凌乱的兵马俑,未完成的甬道和陵寝,放错地方的棺椁,在庞大的地下宫殿中,暗藏着一个两千年前的阴谋......

秦始皇的地宫,真像司马迁说的那样宏大神奇吗?

与科学家一起蹲守在新疆喀纳斯湖旁,这里,牛马在水边神秘消失,波光中浮现出二十米长的怪影......

躺在深山中的巨大碑材,在六百年前根本无法运走,这个造碑者是谁?建造巨碑的目的又是什么?

有些节目甚至成为80后、90后的“被窝节目”,想看又不敢看。

考古纪录片①|24年前,新街口手艺人的发现之旅

突破自然会带来争议。

2004年11月,在《发现之旅》创作者们的一次访谈中,廖烨回答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质疑:

“戏剧化、故事化的纪录片,还是纪录片吗?”

他回答说,“我们在选题上不会选太难懂的题材。我们的定义是以科学精神为背景的题材。比如说观众喜欢看的考古,有的并不完全是科学的东西,但有一些科学方法在里面,或者说在求证的时候有一些逻辑在里面,我们强调的是发现的过程,据严正光教授讲的,发现里面第一个是好奇心,之后是发现的这种欲望。我们不是科教片,我们和科教片不是一码事。”

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做故事片的娱乐精神,集大成者的《发现之旅》成为分水岭。

它显而易见的标准就是:把故事片的悬念冲突,层层推进等等这些叙述语态加入到纪录片。

“好比建一个桥,总会有个总设计师,他如何去突破一个个技术点,这些也都是所谓故事片里的事件逻辑,我们强调三分钟一个冲突点,这都是类型化电影的要求,语态突破了,有收视率了,那些原来看起来不好拍的也都可以拍了。”池建新说。

“剧情化的历史纪录片到现在也有一个质疑,演出来的还是纪录片吗?”记者问。

“绝对不能说台词!”池建新说,“纪录片的第一要求是真实。我们那时候情景再现研究得非常深了,到台词的地方就停了,台词一说就触动了红线,台词是非常具象的,否则跟电视剧还有什么区别?我们甚至尽量避免演员正面露脸,尽可能出现的是局部特写、背影。”

“那几年,我们几乎把当时中国大规模考古现场全拍了。考古天然有叙述悬念感,具有娱乐性,谁发现的?怎么一层一层挖?这个墓主人又是谁?”池建新强调,“考古学不属于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我们为何把它定义到科学纪录片里?就是因为它具备科学的方法,知识是交叉的。墓主人有历史,考古手段是科技,认识问题的方法是一个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对科学纪录片的定义,浅层次是传递科学知识,更深层次的是你认识世界的方法,态度是科学精神,必须有这个理念,从一开始就强调了科学跟人文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科学纪录片。”

池建新说:“2001年,伴随着业内称为‘科影现象’的出现,悬疑和讲故事成为业内科学纪录片创作的主流。2002年以后,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讲述》《百家讲坛》的相继改版,创作上走的都是这个方向。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开播,最初大量考古节目,很多都是科影团队创作,为树立纪录频道知识传播的品牌,做出了一定贡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