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家王祯与旌德木活字印刷术

2024-08-21 08:00:34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农学家王祯与旌德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字模。

农学家王祯与旌德木活字印刷术

农学家王祯与旌德木活字印刷术

印刷名词已成小镇名称:旌德县版书镇。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沈括记载的这项中国人的发明,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是,沈括记载的“活字”是泥活字,而不是木活字。泥活字与木活字有什么区别呢?沈括说得很明白:“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是因为木材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之后,膨胀不一,高低不平。另外,字模又容易与铁板上垫铺的材料粘在一起,取不下来,而泥活字不存在这一问题。这说明,北宋沈括时,印刷字模的固定是依赖铁板上的胶泥,可安徽旌德人却并不用胶泥,更不用铁板,他们是用木屑挤紧字模。元朝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旌德县尹(县令)、中国古代著名农学家王祯编修的《旌德县志》,就是用木活字印刷的。

雕版与泥活字印刷小史

从字面上说,活字印刷是相对“死字印刷”而言的。死字印刷,就是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一块完整的木板上,刻出所需要的文字。怎么刻?先在一张薄纸上写出这些文字,然后,将这张纸贴在木板上。有字的一面与木板粘贴,纸的背面朝读者。刻工阳刻,即将文字笔画保留,剔去其余部分。剔除的深度为1-2mm。刻完一板,再换另一板。一板,通常也说“一版”,一版就是一页。如果这部书有很多页,那就要刻很多版。刻完之后,在板上刷墨,阳文的笔画很快沾上墨;凹陷下去的、没有笔画的部分,则不会沾墨。这时,用纸覆盖在木板上,再用刷子轻轻刷纸。笔画上沾的墨,便印在纸上,一页印刷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整版雕刻中,只要刻错一个字,讲究的人可能会全部推倒重来;一部书一共多少页,就要刻多少版。换一部书雕刻,就要另制版(另刻)。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四川成都刻《大藏经》,前后22年,雕版13万余块,可见雕版印刷量大、耗工、耗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特点是给每一个字制模,即字模。每个字模,都像一枚印章。对于常用字,往往一字多模,以备文中重复所需。按照文章需要,取字模排版,一版一页。印完一页,可以拆卸版面,将字模回归原位,再排下一页。相对于雕版印刷,这就灵活多了,所以它才有“活字印刷”的名字。但它的弊端在于要“组版”。

雕版印刷刻完一版,就是一页。板面多大,板面是什么形状,页面就多大,就什么形状。活字印刷的每一页,都要制版固定,不仅要固定字的位置,还要固定页面的行距、边框,包括页面的平整度。这就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的,在铁板上先铺设“药”(松脂、蜡、纸灰等),然后放上“铁范”——边框,构成版面。再在版面内排放字模,排满一版,将铁板持就火苗,略烤,等铁板底的“药”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按压字面,使整版字面平如砥石。这就避免了一版之内,字面或高或低,印刷墨迹或浓或淡。

沈括时,为什么不用木活字呢?沈括说了,那是因为木质纹理有疏密,沾水之后“高下不平”,木活字与“药”黏合后不便取下。殊不知,木活字制版时,是可以不用“药”的。元代旌德县尹王祯就是不用“药”而成功使用木活字印刷《旌德县志》的。

县尹王祯与《农书》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山东东平人。他在元贞元年(1295)来安徽旌德县任县尹,一共干了6年。大德四年(1300),调任江西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县尹。此后,有关王祯仕宦人生,均不见记载。

尽管记载简单,但王祯的历史影响是巨大的。他撰写的《农书》,奠定了他与中国历史上氾胜之、贾思勰和徐光启齐名的“四大农学家”的地位;他的《农书》也与《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及《农政全书》成为中国农学史上重要的文献。从他的《农书》以及《旌德县志》记载看,王祯是个关心民瘼、具有“农本”思想的基层官员。

他刚到旌德时,遭遇当地干旱。他发现这里的旱灾与北方不一样:山地虽然干旱,但山脚下的小溪里照样水声潺潺,只是山民无法将这股山溪水引上山。于是,他详细绘画途经中原地区时见到的“龙骨水车”图形,与当地木工一起探讨,制成这种抽水农具,给干旱的山地带来甘霖。

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各种农作物及生产工具进行详细观察,尤其对各种农具,他亲自使用,体会利弊,绘成各种农具图,推广先进的,以提高生产力。

王祯《农书》共绘制农具图306幅,精确实用,被推为中国古代版画的代表作。当然,《农书》的印制,对木刻技艺的要求很高,有人认为王祯用木活字印刷《农书》,打下了明清时期徽州雕刻业发展的基础。《农书》的最后部分,就是关于木活字印刷术的“专论”——《造活字印书法》。

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详细记载了木活字制作、印刷的过程,这是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记载木活字印刷术的珍贵文献。

先是字模的制作。制作字模的用材讲究木质坚硬、细腻,纹理横竖均匀、有序。旌德周边山上的石楠木、枣木、梨木、檀树、白杨、杏树等,都是制作木活字字模的上乘材料。干燥之后,将这些原材锯成一块一块的近似正方体的小模块,大小尺寸整齐划一,削好边角,制成字模。

接着,就是写字。木活字印刷,讲究书写“老宋体”繁体字,反写(左右相反)。这种字字形古拙,端庄,醒目。写反字,认反字,这是木刻匠人入行时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毛笔反写。王祯记载的书写,不是写在字模上,而是写在薄纸上。

字分大号、小号两种。大号的,字形稍扁,横13mm,竖高11mm;小号的,字形稍显长方,横6mm,竖高8mm。竖排的两行小字,加中间的间隙,正好是一行大号字的宽度。大号字用于正文,小号字用于注释。

写好后,将薄纸贴在字模上,薄纸背面与字模相贴,正面(写有反字的)朝读者,进入刻字工序。刻字的笔画顺序与书写不一样,刻字讲究先横后竖再撇捺,要求刀法娴熟,有技巧。刀法主要有两种:平刀法和斜刀法。平刀法,起刀由内到外,直刻反字;斜刀法,起刀由外到内,横刻反字。斜刀法通常用得多,原因是这种刻法速度较快。

字模刻好后,就是存储问题,字模的存储是有学问的。字模放入字盘,有着特定的顺序。他们根据实际操作习惯,将常用字、生僻字等进行分类;表示时间、称谓的,也可以分别归类;之乎者也,再归一类,等等。或者按照字的偏旁部首,编成口诀,比如“君王立殿堂”,君,统领字形中含有“尹”的,君、群、伊、辟等字;王,统领玉、弄、理、瑶、琼等字。

排印时,立即在字盘中找到所需的字模。这个寻找的速度,直接关系印刷的效率。可见,排字工的工作量是很大的。

版面大小,是事先雕凿好的、固定的“木格”。排满木格,行间如有间隙,会影响字模的固定和行间的整齐,于是用细竹片、细木屑将间隙塞紧。最后,用平板将版面压平。因此,这种排版,不存在沈括记载的“铁板”以及在“铁板”上铺垫“药”,更不存在印完一版之后、字模与“药”的粘连问题。

排版结束,就进入刷墨阶段,包括后期的覆盖纸张、印刷程序,与泥活字工艺无异。

王祯就是用这种方法,印制《旌德县志》的。《旌德县志》6万多字,王祯制作字模3万余枚。时间不到一个月,王祯印制了100多部。这种效率,还与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有关。

转轮是用轻型木料制成的。转轮的直径可达七尺,轮面离地大约三尺。轮面与底座之间,是以活动的轴柱连接的。每个排字工身边,左右各有一个转轮,一个转轮上排放的是常用字,以韵分格;另一个转轮上排放的是杂字。正因为转轮是活动的,所以,如果需要取某个字,而这个字又不在身边,这时,就要转动转轮,把所需要的字模转到自己的身边。

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彻底地将传统的“以人就字”改为“以字就人”,提高了排印效率,也减少了体力消耗。他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目前所见的世界上最早记载木活字印刷术的文献,后来被翻译成外文,先后传入朝鲜、日本及西亚,直至影响欧洲。

张瑞鼎丰吉/文姚国安/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