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项目基本情况
济源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所在区域。下冶镇矿产资源丰富,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始,多家民营和国营矿山企业对区内矿产进行无序滥采,采坑比比皆是,废弃矿渣随意堆放,致使山体严重破损,同时区域内山体众多、沟壑密布,并且山体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石漠化现象、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植被覆盖较差,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2018年,“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工程试点,济源市下冶煤铝土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类修复工程被纳入其中,总投资1.089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20万元。
项目的实施为降低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风险、减少洪涝灾害发挥了重要的缓冲过滤作用,有利于保障黄河生态安全。
主要做法
(一)一体规划,强化规划引领管控
把做好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作为实施工程的先手棋,按照突出安全功能和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的原则,编制整体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明确生态修复目标,科学论证修复路径,确保工程修复不破坏原有生态,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二)一体推进,汇聚最大的部门合力
建立市级领导分包、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严格督查台账管理,实行精准挂图作战,坚持周汇总、月分析、季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科学、安全、有序组织施工、监理单位复工建设,保证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一体修复,加快恢复生态功能
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针对区域内山体众多、沟壑密布,山地以风化砂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崖壁植树等方式开展绿化造林,林木保存率达90%以上,探索出了困难地造林新模式。
(四)一体管护,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明确项目后期管护人员,与田长制、山长制、河长制相结合,定期开展项目巡查,做好项目管护和各生态要素动态监测,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取得的成效
(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深入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重大要求,降低黄河下游的水土流失风险,减少洪涝灾害,为确保黄河生态保护治理走在流域前列作出贡献。通过绿化工程、飞播造林、崖壁植树等工程,项目区新增林地1383余亩。通过地貌景观恢复,修复整治无主废弃矿山,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减轻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压迫,改善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修复矿山环境5.8万亩。有力提升了小浪底库区北岸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维护了地区生态安全。
(二)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紧密结合当地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下冶镇曹腰、官洗沟、坡池(河南省级贫困村)等村,着力打造应雪黄梨基地,总体上每年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1100余万元。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拉动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促进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获得群众点赞,生态修复项目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三)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土地整治,有效改善农田耕作环境,打牢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保障农作物收成,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矿区内的耕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平整,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改善了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地减缓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营造了和谐社会氛围。
(四)“鱼鳞坑”造林探索出新时期愚公绿山新模式
项目实施中,围绕造林最大的困扰因素土和水,依据地区特点开展项目修复规划设计,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精神,采取就地取材、围石筑台、人工背土、改土保水、改地适树,开创造林新方法、新技术,受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先进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来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新媒体编辑:尚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