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2024-08-21 11:26:00 - 新京报

8月20日晚,2024上海书展(第20届)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本届书展共吸引全国19家出版集团、357家出版社携16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书展主会场入场约29.8万人次;新书发布会、名家讲座、作者签售等阅读活动达1024场,数量同比增长近15%。那么,本届上海书展都有哪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呢?书评君特别整理了其中一些。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从屠夫的女儿到诺奖得主,《突破》新书发布

2023年,考里科凭借对mRNA研究的杰出贡献,与德鲁·韦斯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年7月,考里科的唯一亲笔自传《突破:我的科学人生》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8月18日,《突破》一书译者、新药研发科学家梁贵柏,媒体人陈辰,作家郭爽,媒体人姜晓凌,做客上海书展分会场上海图书馆东馆,分享匈牙利裔美籍女科学家卡塔林·考里科的人生故事。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活动现场,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博岚表示,“她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研发mRNA疫苗的基础,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考里科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农业小镇,家里没有自来水、冰箱和电视机,学业优异,在塞格德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但由于资金有限,她所在的生物研究中心缩小了人员规模,考里科便和丈夫、女儿一起迁居美国,继续她的研究。长期以来,学术界和业界都不看好考里科的课题,她一度面临资金中断和失业困境。1997年,考里科遇到了免疫学教授德鲁·韦斯曼。韦斯曼将她纳入自己的研究小组,她得以专心从事mRNA研究。尽管被忽视、嘲笑、降薪、降职,但考里科始终坚信mRNA研究将改变世界,而她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书中,考里科同样谈到了自己枯燥的科研日常。对此,已在制药行业工作了三十余年的梁贵柏坦言,“不了解的外人从实验室窗户向里看,我们这些人每天似乎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化学家就从瓶子里倒来倒去,生物学家就是拿移液管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但是他们的脑子里在想的是如何突破。所以从这点上讲,它既是枯燥的工作,但又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他看来,考里科很好地诠释了“再做一次实验(onemoreexperiment)”的科学家精神。“优秀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就是永远想发现下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鹦鹉螺与长颈鹿——“天际线”科普图书分享会举行

8月18日下午,“鹦鹉螺与长颈鹿——‘天际线’科普图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主会场江苏馆活动区举行,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王西敏以译者的身份,现场分享了《鹦鹉螺与长颈鹿:10½章生命的故事》一书的精彩故事,以及其在科普写作方面的独到之处。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生命之树上的每个物种都表现出独一无二的个性:小小的病毒,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实体;鹦鹉螺经历了五次灾难性的大灭绝,其形态和生活方式却几乎没有变化;长颈鹿是一种动物,也可能是八种动物……《鹦鹉螺与长颈鹿》以诺如病毒、智人、长颈鹿、达尔文雀、斑鳖等10个有代表性的物种为引子,介绍生命故事中的一个个特定元素,从而揭示地球生命在时空中的进化过程,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

王西敏介绍,该书作者玛丽安·泰勒是英国当代重要的科普作家、插画家和野生动物摄影师,在创作《鹦鹉螺与长颈鹿》时,她吸纳了全球新近的科学数据和案例,引入了生物学领域的诸多核心概念和最新研究成果。生命分类和进化的问题涉及发育生物学、地理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以大量篇幅介绍了全球各地正在进行的重要生态保护项目,其中包括中国近年来对珍稀和濒危物种所做的研究与保育工作,例如国内动物园在斑鳖的繁育上所做的尝试,中国对穿山甲给予的充分法律保护,以及对野生动物制品盗猎和走私活动的严厉打击。

真实的艾伦·里克曼:“斯内普教授”演员唯一日记新书首发

8月18日下午,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疯狂与深情:艾伦·里克曼日记》新书分享活动在2024上海书展现场举行。文史学者、专栏作家沙青青与该书译者、媒体人张文婧一起,围绕艾伦·里克曼的电影与人生,引领大家走进这位传奇演员的光影世界。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英国国宝级演员”艾伦·里克曼塑造了《虎胆龙威》中的反派汉斯·格鲁博,《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斯内普教授等经典形象。2016年,艾伦·里克曼因病去世,享年69岁。《疯狂与深情:艾伦·里克曼日记》是艾伦·里克曼唯一亲笔日记,这部私人日记为全球影迷揭开了艾伦·里克曼在银幕之外的另一种生活——不仅展示了他在演艺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更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在面对工作、生活,甚至疾病与死亡时的态度与思考。

艾伦最深入人心的角色非《哈利·波特》的斯内普教授莫属。艾伦也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从他得到这个角色,到演完所有《哈利·波特》电影的诸多细节。分享会上,沙青青提到艾伦在2007年7月27日所写的日记。这一天,艾伦读完了《哈利·波特》最后一部小说,也得知了斯内普教授的最终结局,他也终于在日记里揭开了七年前留下的悬念:“七年前,正是罗琳向我透露了一小则信息——斯内普一直深爱着莉莉,这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从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开始,他就和斯内普一样,一直坚守着秘密,直到最后。

在谈到写日记对艾伦的意义时,张文婧认为,艾伦生活中的一个锚点便是他的妻子瑞玛·霍顿,与艾伦完美互补的瑞玛能“让他安心”,“让他平静”,“打消他的疑虑”。而这些日记则为艾伦不平静的生活提供了另一个锚点,他通过这些日记重建生活,掌控生活,认真生活。正如艾伦在2000年的日记中所写:“如果要对着写日记的意义做个总结的话……在我萌生了某些想法但不便于说出口时,还能有个地方把这些都记录下来。”

学会与焦虑共处:《“600号”疗愈手册》新书分享会举办

“600号”和钢琴大师孔祥东同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8月17日,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办的《“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新书分享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钢琴艺术家孔祥东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一起畅谈“焦虑”,共话“疗愈”。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活动现场,谢斌从专业的角度解释了焦虑情绪和焦虑障碍的区别,并针对不同的人群教授了应对焦虑的技能。比如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人群,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影响生活的焦虑,谢斌给出的建议是,“越早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越好。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到底是焦虑情绪还是焦虑障碍。之所以越早越好,是因为所有的精神障碍都是越早识别、越早干预,它们的疗效和预后都会越好。”

平时会焦虑吗?在聊到日常焦虑这一话题时,孔祥东坦言,自己在准备演奏会尤其是钢琴独奏时会感到焦虑,脑海中会不停地循环要演奏的曲目,“恨不得用筷子把每一个音符都点一遍”,就怕现场弹错一个音符。对于焦虑,孔祥东给的建议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他认为,正是这种压力促使他认真准备每一场演奏会,为观众呈现动人的舞台,“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观众”。

乔颖表示,焦虑具有原始性——正是因为焦虑,人类才会对危险产生警觉,从而远离危险,得以代代繁衍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会焦虑是“适者生存”的结果。所以,适度的焦虑是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虽然想要告别焦虑、摆脱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学会与焦虑共处是很重要的一步。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读者见面会举行

8月17日,译林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主会场第二活动区举办了“方尖碑”书系《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的读者见面会,活动主题为“‘美国例外论’的历史与文学叙事”。活动现场,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译者刘春芳就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例外主义思想进行了分享。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美国革命为北美赢得了自由与和平,却给世界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灾难性后果,它所引发的革命暴力和帝国镇压不仅波及了欧洲,也波及了南美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亚洲;它不仅为现代早期的卓越帝国埋下了崩溃的种子,也为英国、俄国和美国的全球主宰搭建了舞台。美国八零后新锐历史学者马修·洛克伍德的开创之作《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反思了“美国例外论”的独立战争叙事,重新诠释了美国革命的全球性影响,彻底改变人们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惯常认知,不仅关注帝国争霸背景下拉丁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特定社会及个人的故事,更深度解读了英国崛起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独立战争与世界重启:一部新的十八世纪晚期全球史》,[美]马修·洛克伍德著,刘春芳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2月版。

刘春芳指出,“美国例外论”是一种强调美国历史和文化力量独特性的理论。它的建构与发展经历了三大历史契机。一是清教移民。这一时期奠定了建构“山巅之城”并为世界树立榜样的特殊使命感。二是美国独立战争。独立战争的胜利完成了美国国家民族身份的建构,强化了美国优越的思想意识。三是冷战的胜利。这一胜利则明确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同时也强化了其引领或改变世界的意愿。在刘春芳看来,对“美国例外论”的建构、强化与推崇同样贯穿在美国文学叙事之中。伴随美国这个新的国家一同成长起来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与“美国例外论”相互支撑、相互证明,从一开始就为美国人彻底摆脱欧洲影响提供了勇气与精神指引,这种精神力量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与强大,逐渐为例外论的具体建构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清晰的路径和具体的行为原则。

漫画家白茶携新作《喜干8》做客上海书展

8月16日晚,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期间,青年漫画家白茶《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8》新书见面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举行,这也是该书的首场线下发布会。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今年是《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简称《喜干》)这一系列问世八周年。与前作相比,《喜干8》更加突出温情的部分,书中关于流浪动物的篇幅有所增加,小狗、毛球、啸天、小白,每一只流浪动物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软的故事。新加入的角色——少年的奶奶让我们想起自己是否忽视了对亲人的陪伴。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吴良柱在致辞中表示,“一部作品想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突破自我,不断成长。”白茶坦言,最初画这部作品只是想记录自己和宠物之间有趣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越发爱上了笔下的小动物们,赋予它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加入自己对亲情、友情、成长、陪伴等人生议题的思考,在轻松搞笑的同时给读者带去温暖和治愈。

从《青鸟故事集》到《空山横》:李敬泽新书沙龙举办

8月15日,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携新作《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与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黄平,以及媒体人罗昕一起,围绕文学与演讲展开谈话。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活动现场,毛尖提到,自己在线上听了多场李敬泽的演讲,每次都被他的即兴发挥所折服。毛尖特别指出,《空山横》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即兴而成,这种没有稿子的演讲方式不仅考验了李敬泽的积累与才情,更展现了他独特的“空山横体”——“绕道写作”的能力。她以书中的第一篇“跑步、文学和鹅掌楸”为例,指出李敬泽总能在看似无关的主题间找到联系,最终回归主题。这种写作方式的背后,体现的是李敬泽如青鸟般的自由精神,“他能从王维的诗迅速进入到欧美的某篇短篇小说,从打工文学到小说中的‘壁橱’……”,在毛尖看来,李敬泽“如此自由地出入小说、散文、讲演、随笔”,“把所有的这些都打通了”。

黄平认为,《空山横》中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李敬泽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转化,“叩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读《空山横》,我立刻想到了中国古典文明中的古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等等。”这些大家不仅是重要的官员,更是大知识分子、大文化人,他们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厚的古典传统和士大夫的精神气脉。对此,李敬泽回应,古人的文章讲究气势,而在现代文章中却很少见。因为现代书面语的文章具有空间性,反而缺乏“气”和“势”这种具有生理性、身体性的东西;但是在修改过程中,他能够发现演讲时的“线条、劲头、对象感”,能感受到自己在演讲到某处时的真情流露、情绪高涨。李敬泽表示,这是他目前特别喜欢演讲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原真实的苏东坡:《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举行

上海书展活动期间,《千载浩然苏东坡》新书分享会于8月15日在上海市展览中心举行。该书的作者、江苏省全民阅读协会理事长汪维宏,评论家汪政等嘉宾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为官从政之道。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汪政指出,苏东坡作为一个“国民好人”,其文学艺术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其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常被忽视。他说,“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我们已经被一些传统的苏东坡的话语给固化了,而现在比较流行的文化认知,也塑造出了一个大众的、通俗的苏东坡形象。如果我们关注二十四史,关注宋史,会发现我们可能遗忘了一个作为好官、大官的苏东坡形象。”他认为,《千载浩然苏东坡》一书独辟蹊径,从为官从政的角度出发,还原了苏东坡作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完整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苏东坡。

汪维宏则强调了苏东坡的人格和修为在其一生沉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苏东坡的性格是“遇强不弱,遇弱不强”,面对社会底层的百姓充满爱,面对皇帝、宰相等高官则敢于直言,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汪维宏说,如果没有这个性格,苏东坡也不会流芳百世,他始终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来对待他的事业,对待他的人生。

邱华栋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新书发布

8月14日,在第二十届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首日,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携全新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亮相上海展览中心,与作家马伯庸展开对谈。

2024上海书展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多年来,我收集了许多关于西域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生活方面的书籍,得闲了就翻一翻。久而久之,这样的阅读在心里积淀下来,那些千百年时空里的人和事就连缀成了可以穿梭往返的世界,对我发出遥远的召唤。”活动开始,邱华栋介绍了《空城纪》的创作缘起。“《空城纪》我构思了30年。我是在天山脚下出生的孩子,十来岁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我们到处跑,搭坐公交车到了一个废墟——后来才知道是唐代北亭都护府的废墟遗址。废墟特别荒凉,野兔子、狐狸、黄羊出没在废墟里。突然之间,迎着血红般的晚霞出现了几万只野鸽子,从废墟里飞起来……它非常美丽,非常宏阔,甚至有点惨烈。”

当时的场景深刻地留在了邱华栋的脑海中。写作四十余年后,自我定义为“不断想突破自我”“不断想创造新作品”的邱华栋,试图为创作生涯写出一部带有总结意味的代表作,他忽然回忆起面对废墟的那个傍晚,“围绕着汉唐之间西域地区建立的六座古城:龟兹、高昌、尼雅、楼兰、于阗、敦煌,我把自己三四十年的史料阅读积累、对汉唐西域遗址的探讨以及自己的历史想象都写进了《空城纪》。”在邱华栋看来,《空城纪》最重要的立意之一,是写出了汉唐时期人物充沛的元气。

整合/何安安

编辑/张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