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市人大代表讨论评议市政府上半年工作:同向发力凝心聚力,精准高效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转自:上观新闻
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上海如何带头攻坚,在服务大局、服务全国中更好彰显使命与担当?
昨天(8月20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扩大)举行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代表评议上半年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认为,报告既客观反映了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也较好地回应了代表关切的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热点话题。
报告中的多项经济指标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市方方面面同向发力、凝心聚力,全力以赴稳增长,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不断提升。聚焦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代表们认为,上海要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以更高起点、更宽视野、更深层次,精准高效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更高起点
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
在更高起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上海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努力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无疑是观察剖面。市人大代表曹晖关注到,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从货物拓展到自然人,培育国际商务、国际会展等功能。他解释,放眼全球,资源流动频繁的城市会将国际会展中心建在机场周边,利于集聚国际商务资源、触发互动交流。目前上海仍需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掣肘,包括综合考量如何与现有各方面资源统筹联动。
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市人大代表吕琰从报告中读出了上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开放的心态”。他留意到其中提及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机构联动发展,推动跨国公司研发、结算、生产等功能在长三角合理布局等,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挂牌五周年,上海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成立。以纳入试点区域的黄浦区重点区域为例,市人大代表张为忠认为,要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际规则标准,抢抓全球金融领域的话语权。由此,更好地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实现“空间接应、产业接续、政策接力”,放大制度创新溢出效应。
更宽视野
协同耦合放大效能在更宽视野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上海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改革措施协同耦合,放大改革开放的整体效能。
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例,代表们认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联动发展、耦合共生、相互赋能的优势。
聚焦产业发展,多位代表提及“协同”。市人大代表林兰认为,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建议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设一批协同转型应用场景。一方面,将有潜力的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形成梯次化的转移替代,助力新兴产业有序发展。
结合此前调研,市人大代表汪泓说,诸多科创型中小企业在关键转折点总是“差一口气”,其关键就在于耐心资本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不透、支持不够。纵观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往往相互成就。她建议,进一步强化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内在耦合,通过相互间的联动有效提升各自能级。
更深层次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在更深层次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意味着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到工作方法都需更新调整。特别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今年以来,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结构性就业矛盾还较突出,“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并存。市人大代表杨佳瑛剖析,这背后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也源于技能水平跟不上现实需求。比如,中高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需求旺盛,可苦于供给难以有效匹配。市人社局拟与市商务委等从供给侧入手,合力建设“上海阿姨”一站式家政服务平台,助力梯度培育高质量的家政服务人员。针对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需求,还将提供模型运用等高质量技能提升课程,助力培育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城市治理中还存有不少“硬骨头”。市人大代表周明以电动自行车管理举例,建议针对空间狭小的老旧小区增加充电点位,同时打开思路,向小区外围要空间,以多样形式加快落实解决百姓“身边事”。
坚持改革为民的价值取向,代表们将视线聚焦于安居。结合实地探访,市人大代表王海波建议,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中,应注重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等协调衔接,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利用。市人大代表马伟琴则关注到报告中提及的房屋养老金制度,建议提前谋划、加快探索,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