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村庄千年来的西徙东迁

2023-09-21 05:54:58 - 齐鲁晚报

□赵霰

自古以来有一句俗语叫做“水火无情”,居住在河、湖附近的人体会最深。

生活在微山湖周边的人就曾饱受水患之苦。自有史料记载开始,汉文帝十二年黄河“决酸枣,溢而通泗”,元光三年“决瓠子,东南注巨野,流于淮泗”,此后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黄河多次决口,使这片土地不断遭受巨浸,历经水害,大片村庄良田也因此变成泽国。

这些可以说是天灾,南宋建炎二年则出现了一次“人祸”: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使豫、皖、苏、鲁等省的数十县成为泽国。此后,微山湖及周围村庄长期被洪水淹没,就连繁华的县城沛(县)、留(县)、鱼(台)等也遭受水浸,只得不断迁徙。古留城更是遭遇灭顶之灾,至明代沉没于大水之下。

古泗水经南阳、谷亭、沛城、留城、徐州,至淮阴入淮河。泰沂余脉数百个清泉汇成河溪,从东向西注入泗水,使得两岸沃野万顷,成为富庶之地,适宜人类耕耘、居住、生息。但是,古时的村镇人口难以查清,这一带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因此村镇、人口较为稠密,直至微山湖形成前以及形成过程中,仍有人迁移到此处定居。

据县志资料记载,当时有114个自然村,其中建于宋代、元代的有刘桥村、大卜湾村等6村,明初有从山西洪桐等地迁来的卞集村、王苏白村、南羊庄村等70多个村,明代、清代有从外地迁来定居的谭庄村、建闸村、湖西头村等37个村。这些村庄一直在昭阳湖、南阳湖、独山湖北岸、东岸的浅水区域。

从微山岛和微山湖东岸一些村庄的姓氏族谱来看,这里除了繁华的留城外,周围还有马家桥村、大王庙村、西柳庄村、吕蒙村、姚村、谢楼村、白庙村、华辛店村、张家宅村、陈家宅村、伯冢桥村、东仓村、兰陵村等。

微山湖一带的其他村庄,除北端与昭阳湖交界处地势较高的刘楼村,都于明朝隆庆年间分别迁到微山岛沟北村、沟南村等村。韩庄镇的前朱姬庄村、后朱姬庄村、石庄村等村,都迁到湖东、湖西的其他地方。

至于留城,明代隆庆元年漕运新渠开成时仍在,明万历十九年李家口河、万历三十二年泇河挖成通航后,废弃了留城之西的泗河运道,留城一带的积水失去出路,面积迅速扩大,留城人口逐渐外迁。他们除迁至微山岛外,湖东的还迁到韩庄村,塘湖的西张阿村、里张村阿、张庄村,昭阳街道的西楼村等村。

黄河继续泛滥,淤积运道,于是赤山、微山、吕孟、张庄四个小湖迅速扩大,并连为一体。至明代万历年间,留城才完全淹没于微山湖中。

微山岛是留城及附近村庄迁居的主要场所。姚村、墓前村的“姚氏谱”记载:“姚氏于明初自山西迁居留城附近的恩树庄,明代后期因湖水上涨迁张良墓前定居”。吕蒙村的“殷氏谱”记载:“殷氏于明朝后期因湖水上涨,由留城东北之吕蒙集迁来建村。”沟北村子的“孙庙碑”记载:“明朝后期湖水上涨,马家桥等地居民迁来定居。”张良墓北面高坡上的“赵氏祖碑”记载:“滕阳赵氏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迁至留城,因失留城迁居微山。”

总之,微山岛上现有的15个自然村,都有因湖水上涨,村庄迁移的历史,许多村庄仍延用原村名。面对水患巨浸,人们不得不舍家撇业,一部分志高远谋者,迁徙他乡落户,恋土难移者只能“一次次迁移再迁移”,守着熟悉的山丘土地。有的人则干脆做了纯渔民,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慢慢适应了水泽。

新中国成立前,微山湖的纯渔民无村宅、无房舍、无地盘,祖祖辈辈以船为家。船上载着网、罱、箔、叉和柴米油盐,顺水而居,他们成帮结伙,形成水上渔民船村,被称为“流动的村庄”。

微山县高楼乡、原昭阳乡等大多数是渔民村,这些渔民村是随着南四湖的形成、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随着湖泊面积越来越大,他们逐步适应了湖区生产、生活,由农民变成了渔民。微山县的留庄镇、南阳镇、鲁桥镇、张楼乡等不少渔民村,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渔湖业的村庄。由于湖田变成了湖泊,从而使这些村庄的农民变成了单纯依赖渔业生产的渔民,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也变成了渔村。

微山湖区的纯渔民,长期漂泊在湖上,“船底无根”,流动性较大。上世纪60年代之前,微山湖与江苏省骆马湖、洪泽湖等通达,哪里的生意(渔情)好,渔民就到哪里。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微山湖区的渔民才基本稳定下来。国家拨发“渔民陆居经费”专款,建庄台安排渔民上岸定居。2005年,微山湖已有渔民陆居筑庄台35个,建设砖瓦房3万余间,6.8万人从船上移居到渔民新村。如今95%以上的渔民已经在陆上居住,过上平安、稳定的日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