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
转自:团结报
□郭开芬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今,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备的基础上,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可持续地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首先要解决人才队伍“强不强”的问题。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全会提出,要“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文联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责, 坚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心怀“国之大者”、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过硬艺术本领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努力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历史上,徐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如今的徐州,拥有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800多名、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近3500名,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遵循文艺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扶持奖励办法,大力实施文艺界“彭城英才计划”,持续开展文艺家读书班,在创作扶持、教育培训、展演展示、宣传推介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全链条助力人才成长,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重点要解决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文化产品,贵在质量。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文化产品。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发祥地之一,历来文化气息浓郁。彭祖文化、道教文化、武术文化绵延不绝,交相辉映。特别是徐州汉文化,为建构中国史上第一个盛世文化作出过突出贡献,并且汇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巨流,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近年来,徐州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一大批优秀创作成果脱颖而出。精心打造的“国潮汉风”品牌,更是传承千年文脉,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提升徐州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的美誉度和引领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全会精神,精准把握群众期盼,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作观念、内容和风格等创新,既保持和发展民族和区域文化优良传统,又积极汲取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创作更多群众“叫好”、市场“叫座”、无愧时代的优秀文化产品。
提供更优质文化和服务,关键要解决服务渠道“畅不畅”的问题。文化服务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能力,也取决于是否有完善顺畅的服务渠道。全会提出,要“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
创作出更加优质的文化作品,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服务群众,这就要求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徐州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乡肌理,形成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奋进新征程·文化进万家”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号召书法、美术、民间文艺、戏曲艺术家深入村镇、社区、企业、军营,深入车站、广场、商铺,深入一线工作岗位,加强了文艺界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在润物细无声中为百姓带去诗意生活。
当前,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群众需求,着力丰富传播载体和渠道,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拓展文化体验场景、应用场域、发展模式,努力让群众成为文化参与的主角和享受的主体,实现文化和群众“心连心”“面对面”,推动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更广泛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民进江苏省徐州市委会主委、徐州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