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同龄人 | 一位“豆农”的科研之路

2024-09-21 09:20:56 - 吉林日报

“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搞农业研究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杨光宇津津乐道,说起自己从事的野生大豆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他更加神采奕奕。

杨光宇称自己为“豆农”,谈起与大豆结缘的故事,就要回溯至1966年。当时,初中毕业的杨光宇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农村。“那时候,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比较差,大豆品种也有缺陷,导致亩产很低,我就想学习农学,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生活。”杨光宇回忆说,为了学习新的栽培技术,改善大豆品种,1972年,他抓住了一个去吉林农业大学学习的机会。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杨光宇回到敦化市科技局工作,并在敦化广播电台、延边广播电台、延边日报上发表科普性文章,传播农业技术,为农民服务。

新中国同龄人 | 一位“豆农”的科研之路

1980年,杨光宇调入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野生大豆资源的评价与利用研究。他如同一位慧眼独具的伯乐,在众多野生大豆资源中认真鉴定评价,成功筛选出那些抗倒伏、耐高寒等优良特性的珍贵的野生大豆种质,为后续的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杨光宇与团队研发出野生大豆利用技术,创造出了一批在产量性状、品质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卓越的育种中间材料。这些材料被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广泛引进,在大豆育种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了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否成功,主要看能不能造福人民,搞农业研究,还是要把农民放在心头上。”在杨光宇的科研之路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他不变的初心。敦化小粒大豆,以其高营养价值、独特的口感,特别受日本市场欢迎。作为主要的小粒大豆出口生产基地的敦化,原生品种产量低、抗倒伏性差造成人工成本高,始终制约着小粒大豆产业发展。杨光宇面对道道难题,以及豆农们、当地农业部门的求助,他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将野生大豆的优势与小粒大豆杂交培育出新品种——“吉林小粒7号”。不仅更好的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在深入的研究中,杨光宇发现,统一科学的栽培技术,是保证小粒大豆品牌价值的核心。于是,他主持制定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小粒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在2007年由农业部颁布实施。“那时,我就在田间地头给豆农讲解种植的技术要点,我讲的认真,他们听的更认真。丰收时候的喜悦也感染了我,看着家乡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也很自豪。”说到这里,杨光宇眼神中熠熠生光。

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自己的技术能被人认可,可能成就感更胜站在领奖台时的那一刻。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脚步,杨光宇的成绩也在不断积累——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第四批、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虽然屡次登上领奖台,但是他仍旧专注于野生大豆研究。

2009年退休后的杨光宇仍然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十余年。“退休至今,我走过了全国二十余个省份,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口,到北境漠河的湿地沼泽,一直在寻找记录着野生大豆。”杨光宇表示,在他的职业生涯,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山脉河流,也见证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

“以前研究资料全凭手写,纸张可以堆放半间屋子,现在一台电脑足以解决。”曾经在试验田里研究人员亲自马犁深耕,而现在靠各式机械就可整田播种,甚至无人机施肥喷药,这都是之前无法想象的。但更让杨光宇欣慰的是,后继者们延续了对农业研究的热情。虽然科技发展的速度快得惊人,新一代年轻人们仍像省农科院先辈们那样专注于进行当下的研究,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作物,在作物即将成熟时恨不得时时刻刻守在身边,不气馁于任何一次试验失败。“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一代代省农科院科研人的精神。”杨光宇说。

随着年岁越来越大,杨光宇逐渐放下了手中的研究工作,重心慢慢转向生活,热爱旅游的他却改不掉对野生大豆的关注,在野外见到豆类植物,他总会上前仔细查看。作为一位“豆农”,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他与大豆的故事依旧在延续着。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郑玉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