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茂名非遗里的丰收节
转自:茂名发布
今年9月22日为农历秋分
将迎来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广东省庆祝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主会场活动将在茂名化州举办
🍉🍋🍌🍍🌽🥕🍆
茂名作为农业大市,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地保留了极具特色的庆丰收传统活动或习俗,精彩纷呈。今天,带你沉浸式感受茂名非遗里的丰收节,感受茂名农民的丰收喜悦。
跳花棚
跳花棚又称跳棚舞或高棚舞,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歌舞戏剧活动,属于傩舞的一种,主要盛行于化州市石湾街道办事处长尾公村、卷塘尾村。
据历史分析,傩舞很可能是两宋明末大移民时,从中原传入广东。“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手执道具表演为共同特征。举行跳花棚时,百姓头戴面具,手执道具跳棚,可见其保留了“傩”的特征,因其集当地山歌、木偶、歌舞等戏于一棚,又具地方特色,故称跳花棚。
每当秋收后,长尾公村和卷塘尾村的村民便在草坪和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锣鼓齐鸣,表演者戴上用樟木雕成的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边舞蹈边吟唱,表演农事耕耘,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等。“跳棚”由入夜开始,演至凌晨才结束。跳花棚的舞蹈程式可分十八科,演员多达百人,头戴面具,身穿古袍服,手执道具,形象原始粗犷,表演时配以击乐。跳花棚展现了当地的传统民间礼仪习俗,既是研究地方社会情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历史佐证,也是研究化州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宝贵资料,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2011年,跳花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央电视台多次到化州拍摄《跳花棚》,并在央视播出。跳花棚还数次被邀参加全省各种大型文艺巡游、晚会演出并获奖。
跳禾楼
化州市的跳禾楼相传明末清初从广西传入,并在民间演化为起源于歌仙刘三妹的传说:当地青年牛哥与云游至此的刘三妹相爱,一起用歌声驱除了虫害,夺得了丰收。村民为纪念歌仙,每于农历六七月插秧完毕,便择吉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跳起禾楼舞。现主要分布于平定、那务、播扬、合江等镇乡。
每年秋收之后,即农民收割完毕后,村民们便在打谷场或其他空地上用木条、竹竿、稻草搭成一个高脚禾楼,仿似如今的小舞台。各村搭楼不同,有四角楼、八角楼,甚至有圆形楼。夜幕降临,灯火照耀,村民们吃完丰收酒后,便三三两两集中到禾楼前参加活动。有一首禾楼歌便是这样唱的: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喜舞欢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
2006年11月,化州市文广新局重新编导《禾楼舞》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2007年,化州禾楼舞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禾了节”
合江糍粑是化州地方传统特色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十月廿八日,俗称“禾了节”,是早期的丰收节。聚居在合江同志堡村一带的刘付氏族人在晚造收成后,家家户户都会将当年新收的糯米用来制作灰水糍粑,邀请亲朋好友到家欢聚一堂,共庆丰收。
2023年合江灰水(碱水)糍粑被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合江村民做糍粑庆“禾了节”。
麒麟舞
电城镇麒麟舞流传于茂名电城镇、麻岗一带境内,现分布于电城镇楼阁村和麻岗乡村。
“麒麟舞”属传统民间舞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造型靓丽,形状小巧玲珑,生动活泼,以腾跃、翻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人与麒麟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麒麟舞一般由4人分别举着金银色彩的双麒麟模型,配以化妆表演的孙猴子、土地公、笑面佛进行各种腾跃、翻滚、戏逗,以及动静交替,轻、重、缓、急的动作表演。
加上古色古香的旗队、状元、博士扮演,寓意献人才。加入果和谷模型,寓意庆农丰。又增加了小麒麟队,寓意代代兴旺。舞蹈成员一般由男性组成,大都来自本地的村民,有从事各行各业的,如有养蚝的、务农的、从事加工业的、经商的等等。当中年龄最大的已50岁出头,最小的只有10多岁。这项舞蹈能在美丽的渔村生根发芽,主要得益于该村村民对麒麟舞的喜爱和积极参与。
2009年,麒麟舞被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