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图书分享会举行
2024年9月16日,正值中秋佳节前夕,“让我们为自己‘立法’——‘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图书分享会”在怀柔区雁栖镇水岸雁栖社区藏书房举行,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丛书收录了北大中文系网络文学团队核心成员的博士学位论文专著,目前签约9部,已出版4部,先后为《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王玉玊著)、《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高寒凝著)、《网络文学研究的原生理论》(崔宰溶著)以及《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薛静著)。除韩国留学生崔宰溶外,其余三位作者都来到了分享会的现场,向大家讲述自己作为“偷偷读网文的孩子”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青年学者,迎来了为自己,为自己热爱的网络文学“立法”的时代。本次分享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主办,丛书责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学术分社总监、编审冯巍主持。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作品包括:
王玉玊《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已出版)
高寒凝《罗曼蒂克2.0:“女性向”网络文化中的亲密关系》(已出版)
崔宰溶《网络文学研究的原生理论》(已出版)
薛静《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已出版)
肖映萱《“她的国”——中国网络文学“女性向”空间的兴起和建构》
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
吉云飞《中国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成》
王鑫《从中作梗:数码人工环境的语言与主体》
韩思琪《网络文学艺术的虚拟真实性研究》
王玉玊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是丛书第一本专著的作者,被戏称为“拖延症免疫者”,她关注的对象是网文与游戏。在王玉玊看来,无论是数码游戏还是网络文学,都是在数码媒介环境下诞生的文艺形式,它们共享着相似的媒介环境,也遵循着共通的底层逻辑。王玉玊致力于探寻这一底层逻辑并将其概括为“数据库”与“模组化”。与被认为是“有机体”的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呈现出鲜明的“设定”倾向,拥有庞大的世界设定与人物设定数据库。世界和人物在文本中相互碰撞,衍生出一段段情节与故事,这是基于数码逻辑的全新叙事范式。而在新的生存环境之下,新一代青少年的生命经验和生存哲学也在发生变化,王玉玊将其命名为“二次元存在主义”,即自己去选择自己要相信的价值,同时也承担选择的代价。
高寒凝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关注的议题则是女性向文化,尤其是其中被她命名为“罗曼蒂克2.0”的前置存在。“罗曼蒂克2.0”是传统浪漫之爱的迭代版本,它的核心被高寒凝称之为“亲密关系的实验场”,在这个实验场中,女性群体作为主要参与者,通过不断进行各式各样的配对动作,探索在不同设定和背景下CP双方的亲密关系如何展开。这种以社群讨论和实验为基础的文化实践,与从骑士文学到前网络时代言情小说的脉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新模式也塑造了这一代女性对于亲密关系的全新认知。
薛静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的新作《脂粉帝国——网络言情小说与女性话语政治》近日新鲜出炉。谈起为什么要研究女性文学,她坦言“这和研究中国文学是一样的”,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兴起也改变了女性写作的局面,使大批女作者进入大众视野之中,我们正处于女性正在被看见的特殊历史转折期,女性文学对于每一位学者来说都是宝藏。《脂粉帝国》一书便是以网络言情小说为切入点,通过剖析小说类型的演变折射出女性欲望乃至时代的变迁。从早期的虐恋总裁文、古代背景的穿越文到遵循丛林法则的宫斗宅斗文、昙花一现的女尊文再到想象平等乌托邦小环境的甜宠文以及近期大热的无限流作品,女性在不同的文本中开展思想实验与社会实验,探索着当下人们的情感模式与时代精神。
丛书作者们从“偷偷看网文的孩子”到网络文学研究专业学者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的努力与坚持。邵燕君其实是传统文学研究出身,然而在主持文学评刊工作6年后,她清醒地认识到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出现了可怕的危机。彼时正当2011年,网络文学蔚为大观,重要类型均已产生,大神林立,读者活跃。于是她扪心自问:“到底是怎样的傲慢与偏见让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并最终下定决心转向网络文学研究。不过邵燕君坦言,自己并非“网络原住民”,在课堂上也一直是“弱势”的老师,所以她更希望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能够为自己热爱的东西“立法”,把握住机会,也承担起责任。
在邵燕君看来,这套汇集了年轻学者博士论文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不仅将作者所代表的群体的那些隐秘的而又难以言说的生命经验用学术语言表达了出来,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概念作为研究基石,用新表达阐述新内容,没有“把话说旧”。更为可贵的是,丛书作者们虽然作为学术趣缘群体共同学习讨论,但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向,“各开一片天地”,每本书都根植于作者自己深层的生命体验,每本书都在解决自己的核心问题。邵燕君笑言,“将来如果我有一套豪宅,书架上最好的位置一定留给这套丛书”。
在学院体制内,网络文学研究已经开辟出一方沃土,那么,对于网文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些学术探索又意味着什么呢?晋江文学城副总裁胡慧娟站在业内人士的角度,高度肯定了网络文学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她强调,评论在网络文学生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促进分享,参与共建,还能帮助读者与作者形成共同的审美阅读取向,进而影响整个网站的文学风格。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文学批评和研究方法,因此,发展出一套与网络文学相匹配的批评与研究体系势在必行。胡慧娟用“恍然大悟”来形容她阅读“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时的惊喜感受:“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作品有这个意思”。她认为,能够捕捉并揭示作品中那些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自觉的、与社会和时代紧密相关的蛛丝马迹,正是网络文学专业研究的意义所在。面对网络上日益增多的极端言论,胡慧娟也希望学者们的专业评论能够引导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文学,保持评论区健康和文明的氛围。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饶翔是本次分享会唯一的男嘉宾,也是唯一的传统文学从业者,他从圈外人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网络文学及其学术研究的见解。饶翔认为,网络文学作为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体制外与体制内、大众与精英的二元对立也在不断消解和溶合,比如网络文学已经被纳入了作协工作中。他注意到,当前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似乎变少了,传统文学的传播和批评、研究面临很大的困难,相比之下,网络文学代表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新质生产力,且不少作品更贴近当下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真实欲望。不过,饶翔依然肯定传统文学的价值,他认为自发的网络文学写作蓬勃发展但又泥沙俱下,能否自我生成一种话语资源还是未知数。而传统文学虽然常被批评过于精英化,但它实际上仍保持着对现实的批判性,因此仍有其特殊价值。
在嘉宾热烈的分享与讨论后,主持人冯巍总结道,今天的主题“让我们为自己‘立法’”蕴含着两层深意:一方面,它意味着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正在为同样年轻的学科——网络文学研究——建立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也在为性别“立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真实的自我。
随后,在场观众踊跃参与提问,就如何看待乙女游戏,如何促进女性表达等问题与嘉宾展开交流。李强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讲师)作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一书的作者也惊喜到场,接受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