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必打卡的“网红展览”,出自他们之手!
转自:上观新闻
是城市文化的“门面”
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2023年,上海全市博物馆、美术馆
举办展览超1400场
接待观众近3600万人次
均创历史新高
而每一个艺术展览的核心
无疑就是策展人
上海的展览之所以“有看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这些展览背后的策展人“有苗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
上海的一批中青年策展人
正在担负起这样一个重要角色
他们既有前辈们的学养和底蕴
又有时代的活泼性
这使得他们策划的展览
如此有趣、深刻而又与众不同
提前介入
策展人获得充分信任
其实对于“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大家一直有一个疑问——埃及人怎么对上海这么好?不仅把埃及国家博物馆里的重量级文物借给上海博物馆,就连萨卡拉的最新考古发现也直接从考古现场运到了上海,有的文物甚至连他们本国的考古专家都还没有看到过。对此,
策展的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信任培养的过程。这也是颜海英担任策展人的一个基本的经验。你不可能一拍脑袋想做一个展览,才去和文物的所有者谈判,这是很难成功的,即便对方勉强同意,也绝不会拿出重量级藏品给你展出。
虽然上海和埃及首都开罗相距长达7500公里,但是在“地球村”的时代,中国观众其实对埃及文物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大批游客还远赴埃及现场看展。那“金字塔之巅”展到底要怎么定位才能体现独特性,才能吸引中国观众呢?“中国和埃及都拥有辉煌悠久的古老文明,
宏观而言,有“天人合一、祈福来世”的宇宙观、哲学信仰,都追求“大一统”的国家秩序,喜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微观而言,文化和艺术成就亦相映成趣,包括充满想象力的象形文字、精雕细刻的礼器等。当然,一个展览光有高远的站位还不够,还需要一些新奇和有趣之处。萨卡拉最新出土的文物当然就算得上“新奇”的了。毕竟很多都是“热辣滚烫”地从考古现场搬运过来,上海观众是全球第一批见到这些文物的幸运儿。“有趣”的地方也很多。比如颜海英策展团队这次就抓住了
颜海英告诉记者,萨卡拉地区发现的猫神庙遗址,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之一。猫神巴斯泰特(Bastet)被尊崇为与欢乐、生育、保护家庭和孩童有关的女神。猫神不仅符合古埃及人的审美,也很符合当今中国人的审美。颜海英敏锐地觉察到这将是展览的一大看点,所以她和上海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可以携猫入内观展的
掌握资源数量
决定策展的成败
最近,“胶集”黑胶共享空间主理人沈莉又忙碌起来。作为一名90后策展人,沈莉在上海过去一直以策划黑胶唱片展览著称,但是这回第三次受邀继续为进博会党群服务站策展时,她别出心裁,在保留“初心咖啡”红色展陈之外,将绘画也融入进来,与黑胶同时呈现。唱片声音和绘画场景必须匹配,要呈现历史的准确性。这是此次展览策划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沈莉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黑胶主题展览,比如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黑胶唱片特展、上海电影博物馆“胶声入影”特展、“红旗下成长与歌唱”共青团特展、少先队歌曲唱片微展等。当然她记忆最深刻的还是2021年的
这应该是建党百年之际,国内唯一的用黑胶唱片及其他音像历史资料来举办的特展。为此沈莉提前了一年的时间进行精心筹划与准备。
主要的困难还是在于相关黑胶唱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比如列宁一百多年前的讲话唱片,就是他们分别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私人藏家手里转让获得的。而如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珍贵讲话黑胶唱片也是从中国顶级黑胶藏家手里借展的。
沈莉告诉记者,策展人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当然是要有
最近,因为在黑胶文化推广方面的出色成就,沈莉加入了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还成为了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加入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和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不仅能够提升我的专业地位,还能够为我的主理人和策展人生涯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近期我又荣幸参加了由团市委举办的上海市新兴青年群体召集人、秘书长培训班,有幸结识了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代表,学习良多,信心倍增。”
说到未来,沈莉表示,她会继续将黑胶文化创新发展,跨界融合,并将在已有的黑胶文化的导赏课,黑胶音乐党课及思政课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丰富内容的课件,结合时代潮流,贡献出更多精彩的、青年及大众喜欢的黑胶文化艺术展览。
找准角度“枯燥”
文献展也能很有趣正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西风塔影——托马斯·阿罗姆版画里的中国宝塔”在很多读者眼里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展览。如果有这样的观感,
吴祉安告诉记者,关于托马斯·阿罗姆一直以来有两个问题。其一,他没有来过中国,所以他的《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一书被认为可信度不高,甚至被定型为商业性和娱乐性。其二,国内很多机构都举办过阿罗姆的展览,大同小异,所谓“眼中了了,心下无多”。再举办此人的展览,如何出挑,是一个考验。而吴祉安在策展中发现,阿罗姆笔下出现了大量中国宝塔的形象。“我们跳出原书图文中纯粹的介绍性视角,通过以宝塔形象所代表的欧洲中国风艺术与中国知识对阿罗姆的插图进行重新观照。
吴祉安2022年10月入职上海图书馆,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先后参与了《游目骋怀——北宋书家的人文之旅》《斯文不灭——宋代摩崖石刻里的文字风景》等展览的策划。记者问吴祉安,她所参与策展的这些展览基本上都是“文献展”,文献在普通观众心里难免留下“枯燥”的印象。如何让展览变得有趣?吴祉安对此颇有自信。她说,
作为年轻一代策展人,难免会在策展上打上年轻人的烙印,体现时代感。对此,吴祉安表示,虽然年轻人各有各的性格,但有一点她觉得是共通的,就是“干劲”,就是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不断努力。
记者手记
为何上海总出优质展览?
了解了上述三位上海策展人的故事后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首先,策展人必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领域有宏观和微观的了解。
其次,策展人必须有高屋建瓴的能力,能够从自己所了解掌握的专业知识中提拎出能让普通老百姓接受的观点和视角。这便是策展的思路。
当然,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策展人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拥有足够调配资源的能力。
不过,这三个条件
是对全国所有策展人来说的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追问:
这和上海这座城市的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
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知音
这里的人们对于不了解的文化
也愿意去倾听去理解
总是抱着一份欣赏的态度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