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惠保”停售,惠民保“一城多保”模式悄然改变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北京京惠保”停售的消息引发各方高度关注。随着“北京京惠保”停售,惠民保“一城多保”的模式面临挑战。
10月27日,“北京京惠保”发布公告称,该产品将于11月30日到期并停售,历史保单后续相关服务将由“北京京惠保”的公众号提供。同时,作为“北京京惠保”的承保险企之一,北京人寿将加入到“北京普惠健康保”共保体行列,并提示2023年度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将于11月1日正式上线。
惠民保是我国各个城市根据实际情况推出的定制化补充医疗保险,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基础上对部分自付和自费再次报销的保险。惠民保火爆之后,一城多产品、一产品多保险公司承保的模式并不少见。
公开信息显示, “北京京惠保”是北京人寿、安盛天平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的一款面向北京市医保参保人群的惠民保产品,该产品自2020年10月首次推出,首年投保人群超过150万人;2021年,第二年运营增加保障责任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了79元的低价。截至今年10月宣布停售,该产品的完整运营承保周期仅持续了两年。
作为一款政府参与度较高的产品,一城出现多款惠民保产品,在定价、保障范围方面互为补充,给购买者增加了投保选择。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对于监管者来说,不利于统一规范;对于不具备专业能力的购买者来说,很难对多款同类型的惠民保产品进行专业甄别。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也或是此次北京市场整合惠民保的原因之一。
对于惠民保的发展,银保监会多次强调应该坚持“一城一策”的原则,保障方案应体现地域特征,基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等有关数据契合当地实际医疗保障需求。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在惠民保的市场推广中,“一城多保”的现象并不少见。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全国多地都存在一个城市多款惠民保产品竞争的情况。例如,宁波、福州、杭州等地曾先后推出了三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产品,如杭州市民可参保的包括“杭州惠民保”“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联保”等,宁波市民可参保的包括“甬惠保”“市民保”“工惠保”三款产品。
当《金融时报》记者询问一位产险公司的销售代表在售卖惠民保时购买者们最为关心什么的时候,他告诉记者:“对于投保人来说,最想知道哪一款产品是政府所主导的,这往往是投保人面对同类惠民保产品选择时产生的最大困惑。在推广惠民保产品时,也是客户询问最多的问题。”
北京市民刘阿姨对《金融时报》记者建议,应该规范全国惠民保的名称,以便让老百姓在购买产品时对于政府责任有明确的了解,以防保险公司打障眼法,买到以次充好的产品。
“一城多保”也给惠民保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隐忧。惠民保的核心定位为普惠性,在普惠要求下,各地惠民保对于参保人群未设置参保门槛,容易导致不具参保商业医疗险资格的风险人群规模较大。为降低群体结构不均衡带来的风险,惠民保运营方多致力于通过提高保障力度来提高参保率,这也会提高预期理赔成本。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多数认为,由带有政府“背书”的“北京普惠健康保”取代商业色彩浓厚的“北京京惠保”是惠民保市场实践中走向规范和成熟的必然,而“一城多保”会造成参保人数分散,影响参保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