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故事(图)

2023-10-31 05:32:54 -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的故事(图)

人们常把万里长城比喻成一条蜿蜒的巨龙,耸立在山海关海边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常被人们称作“老龙头”。可天津人为什么把天津火车站称作“老龙头”火车站呢?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测,发现了优质煤矿。1878年6月,“开平矿务局”成立。为了把煤炭运到天津,供应北洋海军、天津兵工厂等使用,急需修建从唐山到北塘的铁路,但遭到清政府的反对。开平矿务局只好把铁路线路缩短,从唐山修到胥各庄。1881年修成通车,命名为“唐胥铁路”。1887年延修至芦台,1888年扩修至天津,全长130公里,命名为“津唐铁路”。天津火车站初建时站线为两股(后扩建为九股),站台一处,简陋公事房屋数间。

最初的天津火车站站址建于河东区旺道庄,当时,车站按“运煤为主,兼办小型客货运输”设计建成。为满足修建津榆、津芦铁路的需要,天津火车站移至季家楼、火神庙重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新建火车站竣工,取名“老龙头”火车站。据说,“老龙头”地名与乾隆帝莅津有关。当年乾隆乘龙舟行于海河,经过马家口附近,河道忽而折东,忽而折西,乾隆随口对左右说“此处酷似游龙”。随行的人回复说,此处乃老龙头是也。乾隆龙颜大悦,说了一句“好一个老龙头”,陪同的人齐刷刷下跪,谢御封老龙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老龙头”了。1900年时车站被毁。1902年在原址重建车站,并在车站广场中央修筑“老龙头”纪念碑一座(后拆除)。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了,车站也迎来了新生。之后,“老龙头”火车站更名为天津站。1950年,天津站扩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之后,虽然少不了修修补补,但还是难以适应天津这个北方港口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火车站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 

第一次是1987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和铁道部决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1987年4月15日开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天津新客站位于天津市河东、河北两区的交界处,是市中心繁华地带,西、南两面由海河环抱,是主要的城市交通枢纽。1988年建成的天津站,按10000人最高聚集人数设计。站房分为主站房、子站房和高架候车厅三部分,建设规模为41000平方米。车站与解放桥遥遥相对。站前站后共设4个广场。当时参与天津站改扩建工程设计的共有三家单位:天津大学、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三家单位的设计方案经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审定,几经修改。搞设计方案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曾集中到水上公园会宾楼统一搞方案,但出了点小问题,就是线路走向与海河呈八字形。按铁路功能要求车站必须要与铁路线路平行,而市里规划则要求车站要与海河平行。问题出现后,又请示李瑞环市长。最后车站设计成“丫”字形,这样既平行线路,又平行海河。车站设计方案确定后,由铁三院负责施工设计。天津站设计有两个突破:一是打破了过去候车室放在车站主楼内的传统,这次把候车室放在铁轨股道上,也就是搞高架候车厅;二是设计了地下通道,上进下出,避免了人流出入互相干扰。高架进站、地下出站、两侧进出口的布局设计极大地方便了旅客上下车。

2004年,中央决定修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与此相配套,要改造天津站。而天津市也要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部分运动项目,新形势新要求让天津站又到了提档升级的关键时刻。这一次由铁三院负责改扩建设计,经过专家深入研究,铁三院提出了新的天津站改扩建的五项方案:一是拆除原高架候车厅,取消分室候车,改建为大空间高架候车厅;二是引进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屋顶采用透明天窗,把阳光直接引入候车大厅内,设置大面积屋顶采光窗,在高架候车厅内引入自然光,在90米跨度进深尺度下,通过屋顶天窗和侧窗,白天可以满足照明要求;三是改建站台雨棚,取消站台柱子,放在股道间;四是扩建子站房,面朝河东区,成为京津城际旅客上下车主要出入口;五是打通往河东区地下通道,并同城市市政交通的地铁2号、3号和9号线无缝连接,天津站真正成为铁路、地铁、公交三位一体的城市交通枢纽站。

天津站在新世纪的改扩建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结构,新老站房相互协调统一,在功能与形式上新站房与老站房相互匹配,使老站房的面貌得以改善,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得到提升,为来自海内外的旅客提供全方位、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改造后的天津站,总建筑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年运送旅客三千多万人次,已成为北方大型客运站之一,也是全国较早建成的高铁车站之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