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工程 处处都有我们足迹
我们是赵鹏、曲经纬,三年来我们用双脚用双眼见证着一项项超级工程从基坑中拔节生长,构筑起副中心的城市框架。
千年运河,蓟燕古地,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这里薪火相传。水城交融,蓝绿交织,连年保持千亿投资强度,高质量发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正以崭新姿态崭露头角。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副中心三大工程再一次奏响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嘹亮乐章。作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主体工程年底基本完工;厂通路通车让通州张开手臂拥抱大厂;绿色工程更是齐头并进……三大工程捷报频传让副中心建设突飞猛进。每年一个节点的副中心城市框架已然拉开,这座“千年之城”活力迸发,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三年时间里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年前,我们第一次走进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场。那时的工地一片繁忙,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喧哗交织在一起。朝阳初升,阳光洒在稚嫩的树梢上,映照出未来的希望。在记者的一次次现场报道中,这片曾经杂草丛生的土地,随着基坑的不断加深,副中心的发展蓝图也逐渐呈现在大家眼前。听着建设者的介绍,眼前的景象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写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规模的土方工程与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每次来到这里,记者都能在现场看到不同阶段的进展。从最初铺设的基础设施,到逐步修建起完善的出入口与连接通道,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在这里,工匠们不仅是在建设一座交通枢纽,更是在雕刻一段历史。
时间飞逝,转眼间,工程的进展已进入到了新的阶段。近日,枢纽工程完成了“京帆”屋盖主帆钢结构安装施工。“京帆”屋盖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寓意“扬帆起航、千帆竞发”,象征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向外界展现着副中心的繁华与活力。
厂通路,顾名思义,就是大厂通向通州的路。这条路穿密林、跨河川,一路伸向大厂腹地。2024年9月29日,横跨两地界河的潮白河特大桥车辆穿梭,隔河相望的两地就此紧紧拥抱在一起。对厂通桥的关注,不仅因为我是记录者,也因为大厂有我的亲人,大桥连接的是京冀,更连接我的小家。兴许很多人和我一样,父母退休到大厂择一片净土,闲来野钓,无事捻花弄草,所以我对“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更有共鸣。
当然,最期盼大桥通车的还是往返两地的上班族。记得2023年1月,室外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8℃,我去采访大桥主桥节点工期,开车从友谊大桥绕行了一大圈至大厂的项目基地,全程用了45分钟。随机采访一些通勤族,他们每天通勤6小时,而大桥建成后,过个桥只要10分钟,在我看来,提起这座大桥的他们眼里都闪烁着小星星,这些见闻也成了记者笔下鲜活的案例。
殷切期盼中,大桥提前两个月通车。通车当天,再次来到这个熟悉的场地感慨万千,十几篇稿件,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工期节点,见证了它在“夹心饼干”般的河床中打下钢管桩,见证了大吊车稳稳放下第一根钢梁,见证了白色舵轮一个个镶嵌起来……
三载时光,“绿色发展看副中心”的口号越发响亮。副中心重大工程里,“绿色”必须要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千年之城,绿色生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三绿”并进,厚积绿色家底。
先植绿,后建城,是副中心的规划建设理念。绿色生态作为副中心绿色发展的大工程,成果斐然:东西部生态绿带初现雏形,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也逐渐闭环,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4万平方米屋顶绿化、20条风景林荫路,区域绿化美化提档升级,生态绿加速绘就。
从“浅绿”走向“深绿”,能源绿加快构建。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的公示,副中心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成功入选,作为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的“零碳”园区示范样板,仅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三大文化设施绿色能源系统每年就可减少1万吨二氧化碳、60吨二氧化硫、900千克氮氧化物排放。
以绿色促创新,产业绿加快打造。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赛道上,副中心入选首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地区和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全国绿色交易所,一批全国、全市首创性绿色金融产品接续落地,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85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副中心不断拓展“绿色内涵”。
三年光阴飞逝而过,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的成就令人振奋。它们每一次进展,每一个成就,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盼与心血。我们见证了历史进程,记录下时代印记。本报记者赵鹏、曲经纬/文唐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