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尴尬”,如何破解?

2024-10-31 06:36:56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尴尬”,如何破解?

本周,《一线》栏目推出报道《没有灯?不开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遭遇“尴尬”》,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讨论:“学校既然开放了,就应该开得好一点。”“本来就是免费开放的,能提供场地就很不错了。”“为什么学校还要给你提供照明,电费问题你负责吗?”

不同市民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遭遇“尴尬”的背后,有何原因?到底如何解决?《一线》栏目记者持续关注。

■记者吴晓慧

学校:

不是不想开灯,是缺乏开灯的条件

自去年嘉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夜间球场不开灯、灯光昏暗等情况困扰着部分来校打球的市民。10月2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校的负责人。

“我们校区是2007年开校的,当时没有考虑居民晚上进来锻炼,所以篮球场在规划中没有设置相应的电路管线。”嘉兴市实验小学(东校区)副校长朱筠表示,学校在开放校园前曾考虑过解决篮球场的照明问题,计划在篮球场西侧的教学楼安装探照灯,但由于篮球场面积较大,探照灯较难满足光照需求。经过实际评估之后,学校发现,如果开启旁边田径场轮滑区域的所有灯光,可以提高篮球场的整体亮度,市民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投篮运动。

朱筠坦言:“如果市民想进行专业篮球比赛,对灯光的要求会很高,学校通常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学校更适合散步、跑步等活动。”

在交流中,朱筠也透露了校方面临的困难。一方面,安装照明设施需要提前规划电路管线,而学校目前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布线装灯需要一定成本,学校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采访中,市本级多所学校的负责人表示,如果后期得到资金支持,学校会考虑采取措施,改善相关体育场地的照明条件。

“如果市民有需求,资金问题能解决的话,我们会考虑改善灯光情况。”秀洲区油车港镇麟湖小学党总支书记吴伟斌表示。

主管部门:

解决校园灯光问题,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由各县(市、区)教体部门负责。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加装照明设施会产生费用,费用也较难从学校的公用经费里支出,并且上级补助中也没有明确这一块的内容。此外,照明设施的电费也会增加学校公用经费的负担。”南湖区教体局体育科科长盛寒胜告诉记者,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灯光问题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目前新建的学校场地通常配备了照明设施,而一些老校区确实存在灯光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市民的锻炼需求,学校也加装了照明设施,但可能亮度不够。

盛寒胜表示,接下来会努力向有关部门争取,将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电费列入专设资金的范畴。但他也坦言,此项工作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学校场地开放,是希望大家晚饭后多去运动,走走路、跑跑步,但如果想让篮球场像白天一样,这个灯光亮度是很难达到的。”秀洲区教体局体育科副科长傅春表示,目前部分学校借助教学楼等安装照明灯,保障市民跑步、散步等需求。如果在篮球场周边安装立柱灯,涉及线路改造,对学校来说工程量较大,同时需要经费支持。

随后,记者向嘉兴市教育局了解了具体情况。

市教育局计财处处长黄益翰表示,目前区里并未向市教育局反映过类似情况,后续市教育局将开展调研,了解具体情况。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学校的积极性,自2014年起,政府开始发放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补助。具体来说,市本级学校自行向所属区教体局提交补贴申请,相关部门通过考核学校开放时间、开放场所、开放人员等,确定相应的补助金额。

“这笔补助设立的初衷是鼓励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设施,金额比较有限,用补助来安装球场的照明设备是不够的。”市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李钢表示。

专家:

遵循开放原则,保持包容心态

市民有需求,学校有难处,该如何破题?

嘉兴市社工委专家、嘉兴南湖学院管理学教授朱海伦表示,针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照明问题,市民需要调整心态、换位思考,理解学校面临的难处。

嘉兴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室主任陈国强表示,学校向社会开放无疑是积极举措,旨在最大化利用公共资源,但我们也要保持包容的心态。一方面要保证运动的安全性,这是首要前提;另一方面是基于现有条件,不给学校增加新的压力。他建议,若市民有迫切照明需求,可以在全市向公众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时,积极提出相关诉求。

呼吁:

自觉遵守规定,杜绝不文明行为

学校免费对外开放体育场地设施后,到校参加锻炼的市民人数随之增加,也带来了一些不文明行为。

带饮料进场、穿高跟鞋入场……虽然不少学校曾张贴告示,明确规定健身者要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禁止吸烟、酗酒、吃东西、乱扔垃圾,进入田径场地须穿运动鞋等,但是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

麟湖小学保安向记者透露,校园开放之后面临不少难题,比如部分市民乱扔垃圾,损毁体育场地公共设施。

记者走访市本级多所学校发现,由于入校锻炼的市民不断增多,而学校安保人员有限,很难对进入学校的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市民自觉遵守相关规定。

对此,多所学校负责人呼吁,市民要爱护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科学文明参与体育健身。

“运动场地有损耗是正常的,但也不排除人为破坏的可能性。”盛寒胜表示,学校向公众开放之后,增加了学校的维护管理成本。他认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不仅需要教育体育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市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让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借鉴:

打开思路,把好事办得更好

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怎样才能开放得更好呢?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例如,福建厦门市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接居民身份认证系统,让市民在手机端实现“掌上预约、刷脸入校、精准控量”,解决了“谁入校、怎么管”的问题,全市统一管理减轻了学校的压力。

深圳福强小学为降低校园开放后的管理养护成本,引入了第三方专业机构统筹运营,对校园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管理,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消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将目光转向省内。

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暑假期间,温州市第十七中学晚上6点至9点对外开放,并安排安全员、管理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为进场的市民服务。

配备基础运动设施。杭州江南实验学校配置了照明大灯、直饮水机,同时还在学校医务室门口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安排掌握急救知识的人员专门管理;杭州采荷第三小学设置了“运动器材开放区”,市民可以通过扫码借用和归还,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短绳等。

当然,任何做法都需要因地制宜,各地“解法”能否在嘉兴范围内复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讨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