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说新语丨让医保谈判更好支持创新药发展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今年以来,作为新质生产力之一的创新药成为政策发力的方向,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被及时纳入医保目录,能更快地推向市场、走进临床,不仅能惠及患者,还能让医药研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得到合理的创新回报,形成再投入、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夏金彪
医药企业正面临“大考”。10月27日至30日是2024年医保谈判的时间,为期4天的医保谈判不仅影响药品的价格,还影响药品的市场准入和销售量,对医药产业影响深远。
根据《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从7月1日正式启动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第7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结果确认,共有162个通用名药品确认参加谈判、竞价,预计11月份公布谈判后的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版药品目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医保作为一项惠及全民的保障制度,医保基金作为药品市场的最大支付方,将何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不仅关乎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福利,还关乎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已进入“一年一调”的常态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目录。过去6年,医保谈判累计新调入药品744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的数量增加到现在的3088种。
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我国一共进行了8轮针对创新药的医保谈判,首次入选的创新药品,平均降幅大约在40%至62%之间,绝大多数创新药进入医保之后,都实现了“以价换量”,销售额大幅增长。以国产PD-1抗肿瘤药物信迪利单抗为例,其于2019年被纳入医保,2020年销售额即实现了954%的增长,达到2.73亿元;进口特应性皮炎新药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于2020年纳入医保,次年销售额即实现了47486.2%的增长。
2019年以来,通过医保谈判进入目录的新药数量明显上升,尤其是国产创新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已从2019年的47款增至236款。其中,进入医保的国产新药数量从2019年的9款增至104款,占已上市国产新药的比例从13.2%提升至50.7%。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医保对创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4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1.89亿元,增长了7.1倍,但是创新药占医保基金的比例依然比较小,截至2022年,在医保基金支出2.46万亿元的大盘子里,针对创新药的支出不足2%。
今年以来,创新药新质生产力成为政策发力的方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将其列为需要积极培育的新质生产力。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范围覆盖研发、审评、应用、支付、融资等多方面。方案明确提出,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创新药研发投入大、价格高,如果无法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使用受限,将失去市场先机,面临亏损的可能。近几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临床急需创新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创新药及时通过医保谈判被纳入医保目录,推向市场、走进临床的时间大大缩短,医药研发企业得到了合理的创新回报,形成了再投入、再研发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创新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据悉,此次医保谈判的162种药品,包含了多种新技术路线、新获批上市的新药。其中,既有肿瘤方面的创新药,也有针对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病的最新治疗药物,部分罕见病药品也在谈判范围内。
可以预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创新药是国家鼓励、支持的重要产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政策将持续发力。在医保谈判过程中,基于药品的临床价值、创新性和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理的支付价格,通过对医保药品目录常态化的“一年一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有助于创新药快速进入市场,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