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文经典探寻风雅之道 ——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2023-03-31 04:01:06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日报

由古文经典探寻风雅之道——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由古文经典探寻风雅之道 ——评《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郑从彦

中国文脉,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脉,也串联起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丹麦文学评论家、作家勃兰兑斯曾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在徐晋如看来,中国文脉从《诗》《骚》以降,一直遵循着风雅之道,从未更移。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士表达自己心中之“道”的方式,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风雅之道,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学艺术。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是一部系统讲述中国文脉的著作。作者徐晋如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详细梳理中国文脉。“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中国文学的正脉,被称作“风雅”。风雅是士君子的人格风范、精神气质,故中国文学是一种纯然士君子风的文学,是寻求真正读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充分认识屈原李杜、韩柳欧苏的文学。讲透中国文脉,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积淀三十年功力,经历三载春秋,用自己的执着追寻和真挚热爱,完成对中国经典文学的返视内观。

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芳馨悱恻,是中庸之道在文学中的体现。古语有云:“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乐观的作家,方能作出气势恢宏、辞丰文丽的赋来。司马相如的风骨是作者极为欣赏的,恰也因这份欣赏,让其对文学“为己”之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作者相信《古诗十九首》是诗人生命精神的宣泄——用真挚高尚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用温柔敦厚引起人们的共鸣。乐府诗并不是民间的诗,乐府动清声,这清声包罗万象。当然,将中国文字特性发挥到极致的,当数骈体文。作者对六朝俪体偏爱有加,盛赞其为美化的文字艺术,在历史上,它赋予了应用的文字超越庸常的美感,不仅默默地推进着世道人心向美向善,而且达到实用文字无法臻至的境界。

学者龚鹏程在该书序言中写道:“重新调整视阈,了解文脉、接上文脉,既是文学,也是人学。”重整视阈,续接文脉,知易行难。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作者要克服内心强烈的忧惧。他秉持不破不立的精神,顺利进入与古人相对倾谈之境,直观感受中国文学的蓬勃生气。

作者存古人之心,行古人之道,阅古人之境。在讲完六朝文之后,他以专章推介有“唐孟子”之称的陆贽。作者眼中的陆贽,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醇儒,既拥有成熟的政治思想,也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治主张,还是一位有着超卓战略眼光的政治家,足智多谋,以道济天下。讲至唐宋八大家,作者抑韩扬柳。他力推欧阳修,皆因欧阳修对道德的推崇起到了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值得敬仰;鼎荐苏轼,正如苏辙所言:“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作者以虔诚之心观照儒者精神世界,以酣畅之笔书写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他带领读者去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去精读李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句,领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磅礴气象。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所言,作者“自由洒脱地来往穿梭于中华千年文脉之中,啜饮着古圣贤酿就的甘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