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思维是你与医生最短的距离1

2024-03-31 05:01:20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医学思维是你与医生最短的距离1

第二,权衡性价比

权衡性价比,指的是医生权衡治疗方法所产生的风险与获益比。在性价比相近,普通病人无法区分的时候,决定我们是不是要克服一切恐惧去手术的是什么?是适应症……

第三,多学科综合模式

当下,我们的治疗模式越来越从单一学科模式变成了多学科综合模式,多学科模式最关键的价值不在于参与形式或者空间上的多学科(那顶多算医生开会),而在于每个医生都有多学科思维。

谈到医学思维,首先,从两个误会说起。

第一个,是对疾病的误会。

我于2006年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始了8年的医学学习生涯。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作为一个医学生,我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坚信自己有某种疾病。我从小到大一直非常瘦,一米七几的个头,却只有110斤左右,“麻杆”这个词真是伴随了我当时短暂而又自卑的前半生。我好希望世界上有个神奇的药丸,吃过之后就可以获得健壮的男同学那样的“男子气概”。所以在学习临床知识的时候,就觉得什么病自己都像得了。刷牙流血,我就觉得自己是白血病;经常便秘,我就觉得自己是肠癌;学到了甲亢,我就感觉和自己急躁的性子非常符合。但是后来经过了漫长的学习和自我检查,我慢慢意识到,我得的病其实叫做医学生综合征,这个疾病也不独属于我,每个医学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学医会让你产生迷思——是不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不那么正常的地方,只要一种神奇的药物或者一种巧妙的手术,就可以“一键恢复原厂设置”了?但是在学医、行医的过程当中,我越来越觉得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医学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无力的。

人产生的大部分症状都并不算是疾病,大部分疾病也没有明确的病因,大部分的病也无法治愈。与医学无力感的抗争会持续很久,直到我认识到这个世界终究还有一些事情我可以做,有一些人我可以救。仿佛出走半生,归来后的我仍是那个白衣的少年,正举着右手骄傲地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

后来,我的体重通过健身增长到了140斤,我才发现,我所谓的“瘦弱”,只是因为怎么也吃不胖的体质。这哪里是我的弱点,这明明是我的天赋啊!

但是这个持续了十余年的误会告诉我,与疾病的斗争以及和解,是每个普通人一生的必修课程。

第二个,是对医生的误会。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医生的感觉是怎样的,我最开始对医生的理解和想象,来自动漫里的船医,这个角色非常吸引我,我也愿意成为别人战斗时背后的依靠。于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两个志愿都报了医学,第一志愿北医,第二志愿协和。生活嘛,要的就是个梭哈。但当我大三跑马拉松后因为脚伤去看病的时候,却觉得医生真的很冷漠。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准备了一整套说辞,想请医生学长好好帮我看看。

但我进了门诊后,觉得医生并没有仔细问诊,也没有好好检查,就和我说没事,我再想问哪怕多一个问题,收到的都是不耐烦的逐客令。

王兴/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明日看点:医学思维是你与医生最短的距离2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