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上一次写日记,是什么时候?

2024-03-31 22:22:06 - 中国石油报

夜读 | 上一次写日记,是什么时候?

我认识一位化工厂的厂长,他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在别人下班后,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整理一天的工作。日记里面有很多化工生产的专业术语,比如丙烯烃、铂重整、常减压、催化裂化、石脑油等。如果不曾在化工厂工作过,这些词是很难懂的。可能是他的思路很快吧,这位厂长的字迹非常潦草,有的字可能只有他自己看得清。

听说过很多名人日记,如《曾国藩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我是上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的。当时,“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时代的主旋律。班会上,老师一篇接一篇地读《雷锋日记》,并号召同学们传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谁是“敌人”,也不知道将来的青春多么美好,但是劳动还是能做到的。每个星期,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校田地”去劳动。我就读的是大庆石化子弟小学,那“校田地”就是厂里分给学校的一块土地,春种、夏锄、秋收都由学生们去完成。一次次春风里、烈日下、秋雨中的劳动,也给了我们一次次写日记的机会。

记得四年级的一个夏天,头一天刚下过雨,雨后苗长得快,草长得也快。为了不让草夺走苗的养分,第二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给玉米锄草。那一天的劳动情况,被我写在日记里:

“6月21日,晴。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校田地’锄草。我们扛着锄头,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向‘校田地’走去。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校田地’。老师给每人分了一垄,指出什么是苗,什么是草,要大家注意不要铲了苗。有的同学没等老师讲完就干了起来。铲了大约100米,我就感觉很累了。抬头看了看,这垄一眼望不到边儿。唉,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在我前面,有的在我后面。反正大家都想快点铲完,早点儿到地头。老师也是监工,看谁把苗铲掉了,看谁没铲草。只要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批评并返工。我不想受到批评,也不想落在人后,便低着头一锄一锄地往前挪,累了也不休息。我依靠顽强的意志,第一个到达地头。到了地头,喝了几口水,又去帮助落在后面的李冬梅。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劳动。”

老师在检查日记时,发现我日记里有助人为乐的情节,觉得写得挺好,并在班级里朗读。我心里美滋滋的。

《雷锋日记》给我带来了理想之火。铁人王进喜的“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也被我记在了日记里。成年后,我也会在空白纸上写一写铁人、雷锋说过的话,包括“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等语句。我觉得这些话挺有哲理,也令人回味。雷锋精神已经走过整整60个春秋,依然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雷锋日记》伴我从少年、青年走向中年,也将一直陪伴我走向人生的终点。“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这分明是一个人的胸怀、底线,也是一个人坚定的信仰和品格。有时候,我会把新版《雷锋日记》拿出来翻一翻,让某些语句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清醒、更有力、更包容、更有能力面对新生活和新挑战,使自己不至于变得“更老”。

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写了第一篇日记?从有文字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吧。那些刻在龟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的不就是日月的阴晴圆缺、天地的雨雪风霜吗?

有一天到超市买菜,我遇到了爱写日记的老厂长——他住在和我邻近的一个小区。虽然大家都戴着口罩,但我还是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他听到我的声音,也知道我是谁。老厂长70多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们站在超市的角落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日记。他说他每天还看石油行业出版的报纸、杂志,当然也会写一点日记,这不仅出于热爱,也锻炼自己的脑力……听了他的话,我对这位曾经的上级更加敬佩了。

虽然自己已近退休年龄,但每天依然坚持写日记。30年前日记本的塑料皮已经发黄,里面的墨迹渐渐淡了,但我相信它们不会消失。那些走过的人生路,像缓缓的水流,深邃而绵长,静静流淌……

有时候,我觉得写日记好像一次长跑,自己跟自己赛跑,也许只有1万米,也许是一次马拉松,使人不敢懈怠。日记本上的一笔一画虽然看起来有些模糊,但真实有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石油报》)

文字:大庆石化 丰伟

编辑:栾奕

责编:何丽

审核:李向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