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冀州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纪实

2024-05-31 11:07:00 - 衡水新闻网

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冀州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王秀

又到一年升学季,“幼升小”“小升初”是近期家长间的热门的话题之一。孩子们能否“上个好学校”,享受到便捷、优质、均衡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衡水市冀州区,家长们感觉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不管是城区还是乡镇,孩子今后有更多机会在家门口上“名校”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布,其中提出,“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

集团化办学怎么办?师资力量怎样配置?校际如何实现优质均衡?从2017年起,冀州区教育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

基本方向,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深入探索和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集团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模式逐渐丰富、机制逐步完善、效果愈加显著,让更多孩子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全面擦亮冀州教育“靓丽名片”。

集团化办学改革

成为盘活区域教育资源的一步“活棋”

曾经,冀州区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等因素叠加影响,大量农村人口和学生涌入城区,学校和幼儿园的教育配套建设却没有跟上,城区学校“挤”成“疙瘩”,城郊学校“闲”得难以为继。面对这些难题,冀州区在城区新建学校基础上,以集团化办学改革为抓手让农村学校“破茧成蝶”,逐步走出了一条自上而下、低成本扩张、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优质均衡的新路子。

集团化办学改革是盘活区域教育资源的一步“活棋”。对于冀州区来说,这既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城乡“挤”与“闲”、“强”与“弱”分化的必要之举,也是在存量教师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

走进现在的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校区的“学思”楼与“启智”楼错落有致、遥相呼应,“见贤思齐”“孔子九思”“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与“论语墙”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校园里处处彰显着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机制更活了,校园更美了,民心更顺了!”这是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后,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校区呈现的可喜变化,同时也是冀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精彩缩影”……

然而,在集团化办学改革前,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区一小)这座全区小学教育管理的示范校,学生家长眼里的“名校”,却长期饱受大班额困扰。而位于城郊的冀州镇第一小学却因招不到学生,造成教育资源严重闲置。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时代命题。2018年6月12日,中共冀州区委、冀州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见》,冀州区开始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优质学校集群带动发展战略,探索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冀州路径”。

2018年6月15日,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挂牌成立,设立区一小、冀州镇第一小学分别为东西校区,由此拉开了核心校带成员校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当时,冀州镇第一小学占地面积比区一小大了近一倍,学生人数却不足区一小的二十分之一。”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周锋介绍。面对东校区地小人多、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现实,以及西校区地大人少、硬件设施环境较好的情况,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方面综合配置两校区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总部择校、分校学习的方式,科学调整两校区学生人数,有效缓解了东校区学位紧张的压力、西校区生源流失的问题。

2018年以来,冀州区先后印发《关于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见》等6个关于集团化办学改革文件,围绕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地理位置,先后成立冀州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及冀州镇中学、冀州区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冀州红军学校等12个教育集团。如今,冀州区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统筹全区教育资源

多模式集团化办学让“一校好”变“校校好”

对于各个教育集团来说,资源共享后,赋能也是重中之重,如果只是单向输血,有限的教育资源会被稀释。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地挂一块牌子,重点在于孵化和培育。

然而,如何确保集团化办学落地见效?优质资源如何共享?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这些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基于此,冀州区摒弃生搬硬套的统一管理模式,在破立之间,充分发挥区域内名校引领辐射带动,探寻集团校之间能够深度融合、有效增值的管理模式。

在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上,冀州教育局共探索了资产管理、法权管理、品牌管理和联盟管理四种集团化办学模式。集团对成员校的管理和决策具有支配和控制权,集团内各学校发展统一规划、资源统一共享、教学统一安排、教研教改统一实施、干部教师统一调配、考评量化统一进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校长和教师交流是实现教育质量均衡的基本条件。冀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以来,共有43名骨干教师从西校区交流到了东校区,为东校区教师队伍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为了提高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该集团提出了“师带徒”的造血计划。教师陈晓华调入东校区后,与新老师高燕结成了对子,为了教好这个“新学生”,她不仅坚持为高燕听课、说课,还帮助她备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省级模范教师周长春主持的教学课题吸纳了东校区众多老师参与,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收获了新的理念和教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

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以来,冀州区教育集团内部各学校之间教师校长交流417人次,带动全区教师队伍交流1112人次。各集团内部,优质学校向成员学校输出教育管理、输出优秀师资、输出教学品牌,同时成员学校教师跟岗学习。通过校本教研、名师引领、高效课堂大比武等形式强化教师交流,促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队伍管理“换血”与“输血”。有的优质学校最多向成员学校输出其近50%的教师,有的成员学校最多派出其超过40%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薄弱校接受优质校管理理念,优质校落实帮扶事项,学校间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研修活动,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一批薄弱校变成优质校,从“一校好”变成了“校校好”,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明显缩小,形成“各优其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办学格局。

集团化办学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家门口上名校

栽下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各教育集团成立起来,教师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学生公平合理分流,是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

家长都想孩子分到好学校好校区,不愿到分校区怎么办?“吸引力法则”就是冀州集团化办学促进学生分流的“法宝”。为了吸引学生,各教育集团向学生及家长开出“诱人”的条件:优良的办学条件,寄宿、午托、单纯走读三种就学方式学生自主选择,由优质校交流到薄弱校区的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的学生追随者优先,该校区所在村户籍学生优先等。因为集团化办学政策和学有优教、多层次自主选择,使得学生分流呈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校一品”,各教育集团为了吸引学生分流各具特色。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对东西两个校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整,西校区由原来的“走读+寄宿”调整为“走读+午托”,东校区成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这样一来,东校区的师资得到有力补充,且因为能满足有食宿需求学生的需要,成了学生报名的热门学校;西校区则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育品牌,高质量推进招生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文化为引领,抓住西校区午托、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下午弹性离校为特色,成功分流学生,壮大新校区办学规模,原来招生困难的西校区,现在满负荷运转起来。西校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孩子入学时正好赶上了集团化办学改革,学校从硬件条件到师资力量都有了改善和提高,学校有宽敞的操场,教室和宿舍装上了空调,餐厅和宿舍干净整洁,中午饭菜样数多,课间还有营养餐。孩子在这样的好学校上学,我们家长更放心了。”

集团化办学改革,让招生总量增加了,但并没有出现大班额。原来面临关门的薄弱校,现在也成了家长眼中的“金饽饽”。改革真正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化初见成效,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切实解决了家长心头曾经的“入好学难”问题。“如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谁还愿意舍近求远去择校呢?”冀州区殷庄村的王女士孩子今年秋季就要进入小学了,家门口的原殷庄小学现在的区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是她的不二选择,这都多亏了集团化办学改革带来的教育红利。

“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也让辖区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这是冀州区教育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未来,冀州区集团化改革还将继续深化探索和实践,稳步推行大学区制改革力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朝着构建全新教育文化生态迈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冀州经验,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保障义务教育公平性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冀州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纪实

原标题: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冀州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纪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