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研究解决人防工程技术设备难题——让防空警报在地下响起

2024-05-31 14:30:3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国防报

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防空警报试鸣活动中,路南区第九中学人防工程内的防空警报与地上防空警报一同鸣响,信号覆盖到工程内每个角落。据了解,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把防空警报信号引入人防工程相关技术设备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鸣放防空警报,是战时人民防空行动的首要环节:市民群众听到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后,要迅速进入附近的地下人防工程。“进入地下后,却听不到地面上的警报信号。”在防空袭疏散训练中,一些参训人员向唐山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反映的这一情况,引发该办人员深思。“只有地下与地上同步获得警报信号,人民防空行动才能顺利完成。”该办党组一班人研究决定,探索把防空警报信号引入地下人防工程的方法途径。

“地下安装防空警报器,不能照搬照抄地上的做法。”考虑到这项工作技术性较强,该办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专班,会同院校、警报器材生产企业专业研究人员集智攻关。

专班人员先后对全市10多个县(市、区)的80多个防空警报设施和人防工程实地勘察,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梳理出借助地上现有防空警报系统向地下传输警报信号的方法路径。

一开始,专班工作人员仅仅提出光缆专网传输这一种方案。“战时环境恶劣复杂,必须多备几手。”该办领导与专班人员经过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有线与无线一并安装、光缆与超短波等互为备份”的办法:一旦一种信号传输手段失灵,另一种可立即代替。

地上防空警报器往往安装在高层建筑顶部,遵循的是“居高声自远”的传播规律。人防工程内的防空警报器安装在何处、相距多远安装一台、功率选择多大,才符合地下封闭场所内信号传播的特点规律?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专班人员运用警报器样机,在多个地下人防工程内开展试鸣,组织青壮年、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人群进行试听。经过对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和总结归纳,他们最终摸索出人防工程内部防空警报器的最佳安装模式:成对安装,对与对警报器之间无阻挡直线间隔40至50米、单个警报器扬声器标准功率为25瓦。

“按照这一模式安装防空警报器,不仅能够使位于地下人防工程内的不同人群听得清、听得全,而且指挥部可以对警报发放进行精确控制。”唐山市国动办主任王克超介绍说,把防空警报信号引入人防工程相关技术设备,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下一步,他们将抓好这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一旦遇有情况,确保市民群众能够在地下人防工程内同步收到防空警报信号、及时做好防护准备。(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宪骏 冯 烁)

  编余小议   

向科技手段要答案

多年来,地下空间难以与地面同步听到防空警报信号,成为制约战时人民防空行动的“瓶颈”之一。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河北省唐山市国动办扎扎实实把防空警报信号引入地下工程,组织研发的相关技术设备获得国家专利,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破解问题的思路也随之而出:借助科技手段,增强防护能力。

从一定意义讲,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防护工作,是一个铸我之盾、防敌之矛的过程,盾的科技含量越高也就越坚固。相关部门应树立“引进科技手段就是增强铸盾能力、提高科技素养就是提高防护水平”的理念,及时跟踪了解、大力学习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含战量”,避免用“旧船票”去登“新客船”。

从唐山市国动办的探索过程看,引进科技手段不是简单地坐着签协议,而是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否则不会得出地下人防工程内“警报器之间无阻挡直线间隔40至50米效果最佳”的结论。相关部门人员应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找到“鸟枪换炮”的具体路径和有效方法,防止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因“水土不服”而导致作用发挥受限。

现代战争对抗激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成为常态,仅靠一两种技术设备难以“包打天下”。相关部门应树立备大则患小、备小则患大的观念,在引进使用科技手段过程中“多备几手”,做到新老结合、土洋结合、军地结合,以“组合拳”提高防护力。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研究解决人防工程技术设备难题——让防空警报在地下响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