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长城历史的高铁之旅

2024-05-31 14:00:16 - 北京晚报

穿越长城历史的高铁之旅

《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赵隽著韩冰薛楚颖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穿越长城历史的高铁之旅

复兴号继续向前,来到官厅水库

穿越长城历史的高铁之旅

复兴号继续北上,下花园北站到了

▌李峥嵘

嗖~我们出发啦。

《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是一场独特的纸上高铁之旅。从北京城到太子城,虽然只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却是一段跨越百年的时间之旅,随着书页的翻动,京张铁路的历史与荣光也如同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旅程。全书以一个孩子和爸爸第一次乘坐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去太子城滑雪为线索,串联起古代的八达岭长城、鸡鸣驿、宣化古城和现代的清华园隧道、目前世界上埋深最大的高铁车站、风景优美的官厅水库、北京冬奥会的颁奖广场……读者跟着好奇的孩子一起踏上了这段独一无二的探索之旅。

整个旅行的过程是一次百年奋斗的时空穿梭之旅。当今天的列车飞驰驶过昌平站时,书中写道:“100多年前老京张铁路贯通的时候,就是在离昌平站不远的南口车站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这是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和人员、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国有干线铁路,打破了当时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京张铁路当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通过坡度极大的八达岭,詹天佑顺着山势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铁路。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实现了自动驾驶,现在从北京市区到八达岭长城只需要半个小时。京张铁路上最早运行的是蒸汽机车,上世纪60年代跑的是内燃机车,2008年是和谐长城号,而今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旧影像和新发展相对照,让人感慨万千、不胜唏嘘。

这是一次展现中国科技腾飞的科普之旅。打开扉页是一张跨页,如同工程师的一张蓝图把高铁解剖开来,让读者能够看到内部结构——碰撞性能装置、转向架、车体断面、空调通风系统、受电弓、网络系统、设备舱、蓄电池、牵引电机……简洁的文字和线描图,一下子就把乘客朋友们带入了高铁的内部。翻开内文,随着高铁前进,一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智能动车里蕴含着更多高科技——有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的车厢照明,有能够智能调节温度的空调,有宽屏电视播放节目并能提示行车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来存储滑雪板,同时全列车5G网络全覆盖。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G通信系统,拥有了“车空地”一体化的超级大脑,来自太空卫星的守护,让埋在百米地下的高铁站,也能确保通信的畅通与安全。如今京张高速新八达岭隧道从青龙桥车站的地下穿过,新老站线在这里交会,形成了一个“大”字。这是中国人大大的自豪!

这也是一次科技和环保相结合的旅程:复兴号的车厢头运用了仿生学,模拟鹰隼的头型,降低列车运行的空气阻力;为了更好地规划城市、减少交通堵塞,原来在地面上的清华园铁道改成了隧道;为了保护水源,经过官厅水库的特大桥采用了特殊的拼装方式,首先像拼积木一样在岸边拼装钢梁,然后逐步向水库中顶推,最后形成了8个彩虹结构……这趟旅程让读者真切体会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也让环境更和谐。

这更是一场美不胜收的自然和谐之旅。《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的故事线索采用了多重时间,首先是一个现实的时间,是小主人公和爸爸冬天去滑雪的时间,读者可以追随主人公的视线看到官厅水库上漫天大雪、巍峨的鸡鸣山和太子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但是在描述历史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时间,比如说刻画最早的蒸汽机车是夏天的郁郁葱葱,而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描绘的是春天灼灼的花海,二十一世纪初则是金灿灿的秋叶飞舞。通过时空的巧妙交叉重叠,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如同电影蒙太奇一般,呈现了整个铁路线上四季皆有胜景、时代不断前行。

为了方便小读者理解,《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的语言采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说为了减少对八达岭山体和长城的影响,八达岭长城上施工采用的是小小的电子雷管一个孔一个孔地起爆,每一次的爆破震动就像游客在长城上跺脚那样的轻微。书中还做了一些充满童趣的设计,比如说在介绍高铁设备的时候,画面的主体是高铁车厢,但是在隧道里和人们一般注意不到的铁轨上,却有一些忙忙碌碌的小鼹鼠在打扫车厢、清理隧道。到站了,小主人公下车奔赴滑雪场,小鼹鼠们也累了,在雪地里惬意地喝茶烤火。这种设计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也礼赞了那些默默工作的工程人员。

全书最后附有两张地图,一张是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线路图,一张是今天的京张高铁线路图。简单的图画,无言的对比,让读者欣喜地看到长城脚下的列车如何蜿蜒盘旋,在瑞雪迎春中如同巨龙飞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腾飞、时代的进步。

在高速发展中,不可忘记历史,书中一些描述充满对历史的敬意,比如讲到列车行驶到青龙桥车站时会停留片刻,然后调转车头离去,这片刻的停靠,仿佛在向矗立在车站旁的詹天佑铜像致敬。每一点滴的进步都来之不易,所有发展都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科学离不开人文关怀,科普需要温度。这本图画书是一次高铁科技之旅,也是频频回首向历史致敬的温情之旅,更是一场驶向未来的希望之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