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2024-05-31 20:16:49 - 澎湃新闻

【编者按】

走出书斋、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5月30日,澎湃新闻“长三角知名高校(机构)博士团解读宁波人文经济”活动正式开启集中预调研。他们将通过感受、观察、访谈、分析等实地调研方式,或将宁波置于历史与地理的坐标轴中理解,或择一细小切口深窥直至剖析全貌。

行程中,博士团调研走访宁波帮博物馆、天一阁、“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宁波文创港等多个点位,逐渐勾勒出宁波“初印象”。澎湃新闻记者跟随博士团脚步一路调研一路报道。

本次调研活动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作为总顾问。

余秋雨先生著有《风雨天一阁》,博士团到宁波天一阁,正逢雨天。

虽不至于“因积水太深挽起裤管淌水进去”,但一阵斜风细雨下,让人自然联想到难怪天一阁有“芸香辟蠹”、“英石吸潮”的传统,也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久不散,难之难矣”有了直观体会。

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博士团调研参观天一阁。

天一阁——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之间,距今已450余载,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无古不成今。一座藏书阁,成就了宁波城市独有的精神特质,也道尽宁波文脉传承。

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天一阁内景。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着博士团移步细观,被讲解员的一句话吸引:家谱是天一阁藏书的特色之一,现在收藏量已超过2000部,涉及百余个姓氏,“很多名人的家谱收藏于天一阁,包玉刚先生也是通过天一阁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证实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亲子孙”。

“谱者,世系之谓也。”家谱中,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的繁衍、迁徙、发展。据考证,家谱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最早在商周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家族世系的记载。

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博士团参观天一阁收藏家谱。

1984年10月28日,阔别宁波家乡40余年的包玉刚回到宁波。他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的礼物:在天一阁收藏的一部《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里,包玉刚的名字赫然在列,并明确是“包青天”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嫡系子孙。“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包玉刚在现场相当激动。

“2个月后,包玉刚先生捐资2000万美元,在北京与时任宁波市市长耿典华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定。可以说,这趟寻根,直接推进了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是包玉刚先生更坚定反哺家乡的因素之一。”宁波当地熟悉天一阁历史的文旅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

1985年10月,宁波大学举行奠基典礼,次年如期开学。在宁波大学奠基仪式上,包玉刚深情地说:“我住在香港,但生在宁波,是宁波人之一,我要为开发建设宁波尽力多作贡献。我希望宁波大学逐步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参观天一阁。

包玉刚对宁波的“回礼”,远不止一所宁波大学。1985年11月,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包玉刚任顾问。该小组成立后,帮宁波解决了许多开发建设的重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帮助促成宁波实施计划单列。包玉刚在重要场合为宁波城市地位的鼓与呼,为后来宁波正式成为计划单列城市创造了重要条件。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指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在他的号召下,以及像寻找家谱这样的人文力量一起汇集起来,带动了一大批宁波籍企业家造福桑梓,如百川归海。

跟着博士行宁波|一本家谱,看地方发展的“人文驱动力”

博士团讨论会。

数据显示,1984年到2017年,仅海外“宁波帮”人士就向宁波捐赠4137笔,涵盖文化、教育、卫生、扶贫等领域,总捐资额20.07亿元。同期,在甬投资的侨资企业达8100余家,总投资额5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7.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宁波帮”人士的投入。这些,共同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