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入汛,房山、门头沟已排查防汛隐患、提升应急能力

2024-05-31 21:27:00 - 新京报

去年汛期,“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给房山区、门头沟区造成了严重的灾损。本周六,北京将正式进入汛期。

记者在今日举行的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门头沟区、房山区在总结“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极端强降雨防范应对措施,两区在排查防汛隐患、提升应急能力、备齐救援队伍与物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房山排查防汛隐患,门头沟区建设“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

根据北京市气象局发布的汛期气候预测,今年汛期北京的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其中西南部地区(包括房山区、门头沟区)较常年同期偏多2-3成。对于房山区和门头沟区来说,今年的防汛工作更要绷紧一根弦。

房山区副区长张博介绍,今年为应对汛期,房山区全面加强对山区沟道、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村险户等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深入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功能提升各项重点任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防汛物资保障,切实筑牢防线,有力确保安全度汛。

在备汛工作中,房山区制定了《房山区2024年防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积水塌陷、山洪地质灾害、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安全、在建工程、旅游景区等7类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截至目前,房山已对排查出的93项重点隐患建立了台账,明确了治理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整治时限。各权属单位根据“一点一方案”的原则,制定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以防范措施的确定性有效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门头沟区副区长王垚告诉记者,门头沟区在总结“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区、镇街、村居三级防汛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极端强降雨防范应对措施;建立健全了军地联演联训联战、京冀联防联控、部门联合值守等防汛体制机制;细化修订了《防汛指挥手册》,将防汛各项工作任务指令化、清单化;强化培训演练机制,组织开展了防汛预案解读、地质灾害应对、山洪灾害防范处置、应急避险转移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积极开展防汛应急演练70余场7000余人次,覆盖各专项分指、各相关部门、镇街、村居,实现防汛培训演练全覆盖。

同时,门头沟区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风险防控、指挥调度等应急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了“京西哨兵”应急指挥系统,将监测预警、队伍装备、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风险隐患点等纳入一张地图。

两区救援队伍梯次配置,防汛物资准备充足

记者了解到,房山已全面开展资源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在救援队伍方面,组建了724支涵盖各层级、各领域的专业队伍,共计8211人。这些队伍通过梯次配置,形成了互为补充、相互支援的防汛抢险救援力量体系,确保在防汛救灾工作中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协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门头沟区则构建了以民兵、消防、森防、专业技防、军地为主体的“三道防线”应急力量,并加强与驻京部队的紧密联动,为快速有序、高效集结、指挥调动各级各类抢险救援力量,切实保障“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奠定了基础。

在防汛物资方面,房山摸底全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备齐防汛物资,目前各单位、各属地已储备各类物资30余万件,配备710部卫星电话,确保各山区乡镇每村至少配备1部,为防汛工作顺利进行和群众能够及时有效得到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垚介绍,门头沟区现有区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2个,储备帐篷、棉被、应急灯、发电机等救灾物资36种4万余件套。组织各镇街、各村居与附近商超达成生活物资代储意向,增强了生活物资保障能力。同时,新添置了破拆工具组、外骨骼装备、三维地形扫描仪、无人机等应急救援抢险装备,进一步强化了门头沟区防汛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房山198条河道沟道完成清淤,门头沟通信基础设施和供水设施已全面修复

去年的“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给房山区、门头沟区造成了严重的灾损。在今年的备汛工作中,两区全力进行灾后重建。

经统计,房山区涉及水毁工程、水利设施、公共服务、道路交通等灾后重建项目共计53项。目前,农村供排水项目已全面完工,供水管线、污水管线恢复稳定运行,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54条损毁的县级以上公路全部完工,252条水毁乡村公路全部完工,确保道路畅通无阻。740公里河道、沟道修复工程全面竣工,198条河道沟道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有效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门头沟区加快推进水毁修复工程。截至目前,水毁基础设施功能均已达到灾前水平。其中,水利方面,66个水利类水毁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力争河道、水库、闸坝等重点关键点位工程汛前完工。道路方面,149.2公里县级以上道路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109国道新线高速项目计划6月底前完工。通信基础设施和供水设施已全面修复。

同时,门头沟区结合“23·7”特大洪涝灾害期间短波通讯良好的实战效果,今年以来,投资建设了覆盖区、镇街、村居的三级超短波应急通信体系,形成了“1个自组网系统+3处通讯铁塔+4个集群中继站+472个电台”的独立应急通信保障专网,实现对常规通讯方式的兜底保障。

门头沟区规划118个山区村居应急避难场所,房山区可临时安置11.2万人

“今年,门头沟区着重强化群众避险转移工作。”王垚介绍,通过全面摸排,建立群众避险转移台账,落实转移困难人员“一对一”包保责任,通过网格化分片管理机制,确保群众逐一叫应到位、转移到位;完善避险转移方案,合理规划转移路线,明确预警叫应机制,组织各村居准备生活物资,保障群众转得出、留得住。落实提前预警、提前转移、应转尽转;建设群众转移“人盯人”系统,通过智慧手段,实时掌控群众转移情况,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门头沟区结合现实可用场所、灾损程度、避难需求等因素,规划了118个山区村居应急避难场所,主汛期前全面完成村居基本应急保障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避难需求。

在避难场所方面,房山区梳理了全区147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50人以上),可临时安置11.2万人,满足极端情况下山区群众全部转移至平原地区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房山区汛期人员应急转移避险方案》,明确“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何处、不擅返”5个关键环节责任,全面落实机制和应转尽转责任。强化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特殊人群“三本台账”的管理,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人群,制定科学的转移方案,确保转移工作有序进行。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编辑张磊校对张彦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