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巨人”发挥“大作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以监督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7月24日,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目前云南省构建了以194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座、805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骨干、6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高端、6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塔尖的优质企业“金字塔”体系。2018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正式实施以来,云南省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户,位居全国第21位、西部12省份第5位。
这份数据是云南省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中主动作为的具体成效。近年来,云南省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和持续推动,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企业发展沃土。
如何让“小巨人”发挥“大能量”,展现“大作为”,是省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2022年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昆明代表团徐中选等19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的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交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单位协办。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今年5至7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前往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和楚雄州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我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情况。
6月7日至10日,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就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李帆摄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政策合力正在形成
自正式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以来,我省高密度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近5年修订和出台的《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5个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均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出明确的措施。同时,相关州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政策措施,配套政策日臻完善,为高质量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精准帮扶
率先建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
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省、州市、县三级“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范围。在税务部门系统中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标签识别,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通税费服务直通车。积极推动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服务基地,123户企业纳入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名单。其中,67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17户在沪深北交所、新三板上市挂牌。
近日,结合开展主题教育,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就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工作情况进行调研。邓兴志摄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我省目前优质企业较少且分布不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融资难和人才储备不够……这些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省人大常委会对照专精特新“小巨人”特点,充分了解我省发展情况后,分条列点指出了目前存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省人大常委会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位于产业链核心环节,承载了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关键任务,培育“小巨人”,有助于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提高认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力度、加速培育、加快发展,充分发挥省促进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
精心选种,优化梯度培育格局。进一步完善培育措施、强化产业链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由种子变成苗子,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搬到“货架”。
协同创新,加强新链体系建设。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链强链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等融通发展,政、产、学、研、用等主体要加强协同联动,共建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精准滴灌,保障资金引育人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省级层面要制定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和促进企业中坚人才培育的政策,通过“靶向引才”“点招”关键人才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企业领军人物;同时要想方设法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用工需求。(彭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