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笔下的山东

2024-07-31 05:15:16 - 齐鲁晚报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笔下的山东

□赵瑞峰

归有光(1507年—1571年),字熙甫,明代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文学家,著有《震川文集》等。他曾“八上公车不遇”,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他六赴乡试,九上会试,每三年都要照例一番拼搏,三十四岁才考中举人,将近六十岁时才会试及第。归有光曾在第八次参加会试记行时不无感慨地说:“予自丙申计偕,后七试南宫,来往程及此行,计七万里矣。”这并非夸张之言。在这七万里的路程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走在山东。

归有光北上参加会试及从北京南返,无论是走陆道还是水路,无疑都要从山东经过。对于心性敏感、文名远播的归有光来说,山东路程上的耳闻目睹、苦乐感慨,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反映。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震川先生集》所录《壬戌纪行》(下称纪行)一文,就是明代嘉靖四十一年,时年56岁的归有光第八次赴京参加会试期间所作的记行日记。他这次北上及南返走的都是水路,在山东停留的时间有二十二天之久。在这二十二天里,归有光每日都写了日记,虽然有详略,但这部分内容几占全部纪行内容的三分之一。

据《纪行》的内容,归有光于前一年腊月二十四走水路自家乡启程,在运河上走了近二十天才进入山东境,这时已是新的一年的正月十二。此后至出山东境,有十天时间是在山东度过的。

时值隆冬,运河结坚冰,又遭雨雾天气,因此归有光走走停停,异常艰难。《纪行》中有这样的描述:“待冰,亭午,始过闸。”“将及南阳,又止。复行。近枣林又止。”“至南旺,汶水流出,冰雪壅河。”“待月聊城,二鼓行……天微雨,止宿渡口。月出,复行。”

偶亦有舟行畅快之时,如在近张秋前,归有光的描述很生动:“近远老口,月出,九船顺风张帆,樯皆挂灯如列星,迤逦行柳树间。”如此壮观的情景,易让人有豪情满怀之感,对归有光来说,“暂忘却营营”,亦是人生难得的快意之事。

这次会试归有光依然败北,他在北京停留至三月初,才带着复杂的心情离京,仍走水路南返,经过十余日,再次进入山东境。这次他在山东的时间有十二天,此时已是阳春三月,但春天特有的大风、黄沙、干旱天气,加之皇家龙衣船恃势封水等,让归有光的山东之行并非一帆风顺。

因此《纪行》中便出现了不同于北上时的写法:“(十六)日,周家店南,水涸,不行。晡时,水至,行。”“十七日,荆门,大风,黄沙蔽天,如行雾中。”“过张秋,及戴家庙,有龙衣船封水。明日,食时行。”“夜,至开河。明日,南旺水涸。“廿一日,赵村,暴风起,微雨,寻止。过新店,日正赤如血。”

南返乘舟经行山东,途遇名胜古迹之时,归有光也会登岸前往观赏。如舟至武城时,他就上岸观夫子庙像;在南旺,他“至宋尚书祠,观鹅河口汶水来处……有分水龙王庙。”在“济州(今济宁市),登太白楼”等。显然,归有光只有在南返相对闲暇的情况下能够留意到这些。 

《纪行》三月十九日这样写道:“济州,登太白楼……济州西望城武县,正相直也。余曾大父尝为其宰。”归有光曾祖名归凤,字应韶,明成化十年中举,弘治二年选调城武县知县。虽在任时间虽不长,却政简刑清,百姓安居乐业,其政绩深得兖州太守龚弘的赞赏,但其不久因病去官,未能大有作为。此次途经济宁,归有光稍作停留,城武正在济宁以西,这就自然让归有光想起自己的曾祖。

此外,归有光在山东途中还写了不少诗,如登太白楼时所写《登济城望城武》,其中诗句“曾考昔为令,期年化方覃”,可谓对其曾祖治绩的高度赞美。“……竟以未疾返,不及一考淹……西望适相仍,竚立独悲喑”的诗句,既有归有光对其曾祖因病去世,未能大有作为的深深遗憾,亦有自己屡试不第的自伤之意。

除《纪行》文外,归有光还写了《戌南还作》一诗,其中有“半月困漳卫,今日望邹、峄”诗句,他接着写道:“景风时迎舟,积水不盈尺。行路日淹留,归思愈急迫。昔往冒飞雪,今来见秀麦。蕴抱无经纶,徒旅空络绎……”诗句将途中所遇、行路之难、在外之久及会试不遇的苦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明嘉靖三十二年,时年46岁的归有光第五次北上会试途经山东,写了《郓州行寄友人》诗:“去年河溢徐、房间,至今填阏之土高屋颠。齐鲁千里何萧然,流冗纷纷满道边。牵挽小车载家具,穴地野烧留处处。丈夫、好女乞丐不羞耻,五岁小儿皆能闲跪起。卖男卖女休论钱,同沐之爱忍弃捐……原田一望如落鸦,环坐蹒跚掘草芽。草芽掘见树头秃,归家食人如食豚……”写出水灾之后百姓卖儿鬻女、呼告无路的惨况,表达了归有光对深陷灾境百姓的同情。

嘉靖四十四年,年届六十岁的归有光终于考中三甲进士,授长兴县令。在长兴县令任上,他本想有所作为,却得罪了地方豪绅,被明升暗降地调往顺德府任通判。当他乘舟北上再次途经山东时,是否会想起自己数次进京赶考在山东停留的情景?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