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指端的爱

2024-07-31 06:28:34 - 媒体滚动

转自:石家庄日报

凝聚指端的爱

本报记者董子凝刘文丽通讯员李吉伟

入伏后,连续几场雨,让空气中夹带着一丝湿漉漉的沉闷。

刘彦芹一大早就忙着整理她那洗得发白的帆布袋,里面装的都是她的“宝贝”:一个深蓝色的理发围布、两把梳子、两把剪刀、一把修面刀、一条荡刀布、一个扫碎发的海绵,还有一个电动推发器。

按电梯下楼,走到小区门口,摆上一张小凳子,她刚准备好,一扭身,就看到身后排出了十几个人的队伍。

走到哪儿,理发工具就背到哪儿;在哪个小区住,就在哪里建立自己的“义务理发根据地”——刘彦芹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劳模的平凡与伟大: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1953年,刘彦芹出生在平山县北街村。家中三个子女,刘彦芹排行第二。父亲在平山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经常忙得顾不上家,大哥十几岁就远赴甘肃打工。家中母亲体弱多病、妹妹年幼,身为二姐的刘彦芹从小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生活的锤炼,让刘彦芹逐渐形成了不怕吃苦、泼辣果敢的性格。1972年高中毕业,她到饮食服务公司实习做会计。

20世纪70年代的平山县饮食服务公司,管理着很多国营店铺:饭店、旅馆、照相馆、浴池、理发馆……只有理发馆,没有女员工。

1974年底,刘彦芹勇敢地迈进了理发馆的大门。

说她勇敢,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的“剃头匠”几乎都是男人,妇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基本不会走进理发店让一个陌生男子摆弄头发;女理发师接待的大多是男顾客,围着一个陌生男人转来转去,也不好让人接受。因此,之前陆续招的几个女理发师,因为以上原因,干不了几天就辞职了。平山县理发馆要开拓女活儿业务,却迟迟留不住人,一时陷入两难。

父亲看着颇有几分男孩子爽朗气质的二女儿,忽然开口:“彦芹,你敢不敢做其他女子不敢做的工作?”随即父亲说起了女子从事理发行业的艰难与挑战,又说起了“雷锋精神”……天生不服输的刘彦芹迎向父亲的目光:“敢!”

“彦芹,你咋想哩?你要去人们头上割‘黑草’?”

“就是,每天接触男人,看你怎么嫁得出去!”

朋友们七嘴八舌地劝阻着。

刘彦芹没吱声。她不甘于索然无味和裹足不前的现状,想要借助一个平台,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朝前走。

从此,她便与理发这个行业结缘。

这是一双布满了劳作痕迹的手。

手背纵横的沟壑密布,青筋凸起。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严重变形,一致向左弯曲。

“拇指和食指要拿稳剪刀,中指和无名指抵住剪刀。理发时,食指稳住不动,大拇指控制着开合,贴着梳子向上剪……”刘彦芹左手拿着梳子、右手握着剪刀边示范边讲解。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把理发剪仿佛长在她的右手上,平时看着难看、变形的手指在此时全都找到了完美契合的位置。

这是50年来长时间操控理发工具留下的“勋章”,每次抚摸,都能让刘彦芹回想起那段亦苦亦甜的岁月——

平山县理发馆位于繁华的县城中心地段,她第一天报到时,并没有初来者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跟师傅们打过招呼,她开始打量起这间不算太大的店面:用过的工作服堆积在角落里没人管、镜子上布满了灰尘和指纹、满地的碎发踩上去脚底直打滑……刘彦芹是个眼里有活儿的人,她立刻找了个大盆,从井里打来几桶水,把工作服清洗干净、晾晒,拧干抹布把镜子擦好,掸去窗帘上的尘埃。她想得很简单,环境干净整洁,顾客来了心里也亮堂,服务行业就是要把服务精神贯彻到底。

刚入行的刘彦芹,难过,哭过。

“看我脑袋顶这一溜头发,你给我留了个旗杆吗?”一个来理发的大哥气呼呼地训斥道。刘彦芹赶忙道歉。顾客走了,刘彦芹在眼眶中打转了许久的泪花噼里啪啦地落下。她赶紧扭头拿袖子狠狠抹掉。

之后,她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磨理发技术。洗发、理发、打沫、磨刀……“唰唰”“嚓嚓”——父亲经常听见院子里传来这样的声响。趴在窗台一看,原来是刘彦芹站在院子里,在荡刀布上磨刀,对着空气舞动剪刀。除了空练,她还为家人理发,给自己理发。家里的每个人都被她理了一次又一次,从羞于见人到出门炫耀,时间见证了刘彦芹理发技艺的突飞猛进。

1975年,刘彦芹被任命为理发门市部的组长。6月,她被派往石家庄市中山路理发馆学习,跟着师傅高云勋学习女活儿。学就学出个样儿!洗、剪、吹,师傅教得一丝不苟,徒弟学得精益求精。

时间很快来到1976年。这一年的石家庄地区服务行业大比赛,刘彦芹被推荐参赛。

从平山县到整个石家庄地区,面对高手如云的赛事,刘彦芹心里也打起了小鼓,自己的理发水平在市里到底能拿到什么样的名次?

比赛开始了!刘彦芹调整呼吸,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你最大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只要尽全力,就问心无愧!

第一回合是青年发型比拼。剪子在手,刘彦芹心里平复了许多,逐渐忘掉了比赛、忘掉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利落的剪刀声响起,发丝飘落如雨,时尚又利落的青年发型渐渐呈现。随后第二回合的老年发型理发,刘彦芹也从容自若,发挥稳定。

比赛结果一出,平山县理发馆一片沸腾:刘彦芹荣获青年发型理发一等奖,老年发型理发二等奖!

好消息接踵而至——1978年,刘彦芹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1979年刘彦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觉得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劲头也更足了,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了。

“劳动模范”“理发能手”的美名就这样在十里八乡传播开来,找她理发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腊月理发高峰期,店门外能排起一条数十米的长龙。“当时理发的价格是2角5分,她最多的一天挣到了18元8角,相当于一天为六七十人理发、烫发!”说起这个,爱人康今明为妻子竖起大拇指。

在日复一日的“唰唰”和“嚓嚓”声中,刘彦芹感受到生活的节奏以及工作的意义。有同事向她请教如何才能提高技术,做到像她这样胸有成竹?她大方分享:“没别的诀窍,就是练,下苦功,一个头理不清楚,那就理一百个,啥都晓得了!”

要说自己的工作意义何在?年过七旬的刘彦芹回顾数十年的工作生涯,毫不犹豫地说,是和顾客之间的情谊。

她为顾客跑药房买过药,为即将临盆的孕妇叫过救护车,背过行动不便的老人进店理发……在与顾客的交流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理解需求。

2003年,刘彦芹退休了。闲不住的她总想找点事做。有时候她看到别人头发长了,就不由自主上去叫住人家,要给人理发。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她自嘲地笑了笑:“咋就改不掉这习惯?”

有一天,一位老顾客辗转找上家门:“大姐,俺就想找你给理发,你开个店吧!”

那天,因为没有工具没给老顾客理发,刘彦芹有几分愧疚,但是老顾客的话让刘彦芹陷入思索:如果还能拿起剪刀,义务理发,继续为人民服务,该有多好!

这想法令她激动不已。

自从开始义务理发,刘彦芹一坚持就是20年。除了街坊四邻,那些出不了门、卧病在床的独居老人她都惦记着,她总是定好闹钟,上门服务。

受母亲的影响,刘彦芹的儿子康健成立了平山和爱协会,刘彦芹积极参加协会的志愿活动。社区、养老院、超市……处处都留下了她义务为人理发的身影。别人感谢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着说这是“举手之劳”。其实,只有儿子知道,看起来健朗的她患有腰椎病,近几年心脏也有早搏的症状。但是当她穿上志愿者红马甲站立人前,康健总有一种错觉:眼前母亲的身影,逐渐和30多年前他印象中那个整天穿着白大褂工作服、围着200多斤的理发椅为人理发的形象合二为一——她一直都是那么乐观,那么热心,一拿起剪刀,浑身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