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2024-07-31 05:56:00 -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2日,刘青林跟同事一同研究患者恢复情况。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2日,刘青林正在进行一例右侧面肌痉挛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2日,近4个小时的手术后,刘青林和同事正在吃午餐。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2日,刘青林展示患者痊愈后送来的锦旗。此前,刘青林通过个人关系请来了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同事,免费为该患者手术。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3日,刘青林在宿舍读书。 

北京援疆医生刘青林:治病和授业并行

7月22日上午9点40分左右,刘青林来到了他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的办公室。办公桌上,电脑由一块薄布遮着,杯盖把水杯捂得实实的。紧闭的窗外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区域,沙尘覆盖,让盛夏的绿意也褪去不少。

刘青林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今年5月,他作为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来到新疆和田,任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执行为期一年的援疆任务。

到新疆两个月有余,30台手术“交卷”。这段时间里,刘青林一边治病救人,一边传授医术,他希望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让和田乃至新疆本地的脑血管瘤患者在家乡就能接受最好的治疗。

在神经和血管间“抽丝剥茧”

刘青林总是步履匆忙,但在与病人、家属沟通时则言语轻缓。这段时间,刘青林已经适应比北京晚两个小时的时差以及和田干燥、多沙的气候,他的生活忙中有序,通常到岗后就整理出住院病人的信息,然后与科室医护们汇报交流病人情况,再去查房、手术……

“我来这儿的目的以技术帮扶为主,有限参与科室管理。”刘青林说,技术帮扶有两方面:完成复杂的手术和带好“学生”。

刘青林主要从事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治疗,来和田后,复杂的手术他没少做。

22日当天,他完成了一例右侧面肌痉挛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这位患者右侧面肌痉挛,严重影响面容和日常生活,核磁显示右侧面神经根部和表面血管走形,需要进行微血管减压。

与设备完善先进的天坛医院不同,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设施简陋甚至缺乏,这台手术需要的稳定患者头部的头架,是由骨科和神经科的器械拼凑而成的,刘青林到任后甚至自己出资为医院买了两套手术器械。手术中与同事的配合也很重要,两个月的磨合已经增强了团队的默契,但交流的效率仍有待提高。

和手术难度比起来,这些问题显得不足挂齿。这是一台开颅手术,刘青林需要在神经、血管错综复杂的患者颅内,找到那条直径2mm的面神经,将本不该搭在甚至“粘”在那条神经上的三条血管剥离开来,并在神经和血管间置入垫片,避免血管再次压迫神经。

“这三条血管比神经还细,手术难度很高。”参与手术的当地医生乃比江告诉记者,“这种手术我们做不来。”

手术室的氛围并不是很紧张,医生们各司其职,有时也会说说话,更多的时候是在认真配合刘青林,以及专注地观摩和学习,观摩的医生甚至会搜索相关资料对照着学习。作为主刀医生,刘青林则一直全神贯注,在患者大脑的神经和血管之间缓慢而精准地“抽丝剥茧”。

近四个小时后,手术圆满完成,刘青林与同事一起吃午饭,咬上一口羊肉馅饱满的馕,胃和精神都得到了满足。当天,患者面肌痉挛消失,复查CT术野干净,手术非常成功。

两地医疗力量联动救治患者

除了日常安排好的手术之外,突发情况也偶有造访。

7月10日凌晨1点,巴楚县的一名基层干部突发脑干出血被紧急送往当地县医院,经当地医生全力救治,仍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脑干出血是脑出血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死亡率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医生已束手无策。

收到援助请求时,刘青林还在手术台上为患者进行动脉瘤栓塞手术。完成手术后,他星夜兼程十多个小时,赶到了巴楚县人民医院。为更好地救治患者,刘青林请求了后方支援。天坛医院形成了由吴震、任添华、王嵘和陈光强等业内专家组成的后方会诊团队,进行远程会诊,指导诊疗。远程会诊还邀请了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共同参加。

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7月16日清晨,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和意识。一场新疆和北京医疗力量联手、前后方联动的救治行动,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想方设法提供最大限度的援助,这是刘青林的态度。在完成高难度手术之外,他带教时也毫无保留,甚至会在手术途中锻炼“学生”。在“学生”操刀时,刘青林则充当助手,提供细致的指导,确保每一步操作准确无误。

刘青林还会帮助当地高年资的医生进行学科规划,培养其专长。在神经内镜手术上,和田缺乏专业人才,刘青林发现办公室的迪力夏提医生对内镜感兴趣,学习能力强,就千方百计为他创造学习的机会。

一位脑垂体瘤患者需要进行内镜手术,当时刘青林的一位师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三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国内知名内镜专家李储忠正要去乌鲁木齐开会,“和田这边专家少,学习的机会也少,我就请师兄绕路来帮忙做这个手术,让‘学生’跟着学习。”说起这件事,刘青林颇为感慨,“师兄连会诊费都没收,我们就请他吃了顿当地特色烤肉。‘学生’和患者家属都很感激,家属还送了一面锦旗。”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做好复杂手术和带好学生是刘青林援疆之行的总体目标,他还有更具体的规划。

和田地区脑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血管瘤破裂非常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占1/3左右,可以通过动脉瘤栓塞和夹闭等方式救治。但刘青林发现,和田本地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可治疗的,发病后直接放弃治疗;有的则信不过本地医院。在脑血管瘤诊疗方面,和田地区的专业资源确实有限,患者若前去乌鲁木齐治疗,则需跨越超过1300公里的距离,可能在途中就失去救治机会。

所以,他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尽可能多地救治脑血管瘤病发的患者,“今年要完成100例动脉瘤栓塞,在这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即便我援疆结束,科室也能完成手术,让和田乃至新疆的脑血管瘤患者都能够在家乡接受最好的治疗。”

这两个月里,他不遗余力地治疗、带教,发动和田地区的医院和医生宣传。他还专门开了抖音账号,记录援疆日常,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当地群众和患者了解脑血管瘤、预防血管瘤破裂,知道和田有诊疗团队。他的付出已有成效,有阿勒泰患者坐火车赶来和田看血管瘤。而在那些抖音作品中,点击量最多的有2.5万,点开评论区,多是表达感激和竖大拇指的留言,其中不乏定位在新疆的网友。

在和田的生活和北京很不一样,白天更漫长,生活节奏更慢,但有时时间同样怎么“挤”都不够用;这里的天气更加干燥,沙尘多,他需要每天紧闭门窗、频繁掸灰;他的同事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聊天时说着他听不懂的维语。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他称同事为“兄弟”。有些病人只会用维语交流,他的维族兄弟们就帮他翻译。他邀请兄弟们术后一起在医院吃饭,哪怕只是简单的馕和凉粉,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他的兄弟们也会在古尔邦节邀请他前去做客,热情招待他。本着用心待人、真诚帮扶的原则,从陌生到熟悉甚至亲密,他逐渐收获了同事的认可和爱戴。

“大家都处得很好,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力量,让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刘青林说,“我希望科室年资高的大夫,将来都能有一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专业细分是发展趋势,这是我们已经走过的路,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帮到他们。”

采写/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