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工人顶着烈日清捞秦淮河中水葫芦
养护工人顶着烈日清捞秦淮河中水葫芦
豆大汗珠往下滚上衣湿透贴后背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绿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对河湖水环境造成了不小影响。昨日,南京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组织河道保洁人员冒着高温,在秦淮新河中兴路桥段全力开展水葫芦、浮萍打捞工作,切实保障辖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董家训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顾小萍
“再热也得干,今天不清捞,明天又要繁殖增加不少……”烈日下,秦淮河河道水面养护工人韩立中一刻不停地用抄网清理着水葫芦,尽管他半截身子都没在水中看起来很清凉,但脸上还是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湿透的上衣贴着后背。
7月30日,南京又是一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38℃。下午3时后,尽管气温已经开始掉头往下,但户外依旧热浪滚滚,站上几分钟便满头大汗。在外秦淮河汇景和园小区段,韩立中和爱人朱达兰人手一个抄网,一个站在铁皮打捞船上,一个直接站在水中,相互配合着清捞水葫芦,烈日下,两人的脸上满是汗珠,“京沪高铁跨秦淮河桥墩矗立在这里后,形成了一处回水湾,成为水葫芦的集聚地,它们在水流作用下都硬生生地挤在了一起,别看只有几十个平方米,稍微散开来,面积至少扩大两三倍。”韩立中和记者说话时,手中的抄网一刻也没停下。作业了一个多小时,打捞船上和岸上的水葫芦堆成了小山,但水面上的水葫芦仍不少。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满满一网水葫芦被清理上打捞船或岸边时,韩立中总是要使出不小的力气,朱达兰更是如此,“一网水葫芦至少有10公斤,一天干下来感觉手臂都不是自己的。”朱达兰说。
一网接一网的水葫芦被清理上岸,突然间,韩立中喊朱达兰重新递个工具给他——有着3个长齿的铁耙子。原来,水葫芦中间“藏”着一大块菱角,“它的根系太长了,有的长达三四米,抄网根本捞不上来。”韩立中说,清捞水面漂浮物最怕的就是遇上大面积、缠缠绕绕的菱角,有时还必须借着打捞船行驶的外力才能把它们清拖上岸。
清捞一会儿,韩立中和朱达兰就要拿起容量达到1600毫升的水杯喝上几大口,“一天下来,至少要喝四大杯。”朱达兰告诉记者,眼下这几日,为避开高温时段,他们每天清晨5时多就出门上船,上午10时后回家休息;下午3时后再出门,一直干到晚上7时后,每天仅一条打捞船清捞上岸的水葫芦至少有20立方米。
外秦淮河汇景和园小区段的水葫芦清捞现场,除了韩立中夫妇所在的专门负责水面打捞的养护队伍,一侧的岸边还有4名堤防养护工人,他们也是人手一个抄网奋力清捞,“前段时间,连续大雨将上游地区的水葫芦全部冲了下来,相较于往年,今年水葫芦来得早、来得多。我们和水葫芦的战斗已经持续近一个月。”市秦淮河河道管理处工程管理科副科长刘庆告诉记者,由该处负责管护的秦淮河段(秦淮外河+秦淮新河)分为三个标段进行养护,目前每个标段每天都有20多名养护人员采取水岸结合的方式对水葫芦进行专门清捞,“最高峰时段每天清理的水葫芦超过100立方米,这几日量逐渐降了下来,但仍超50立方米。”
何时才能结束与水葫芦的战斗?韩立中和刘庆都苦笑了一下,“实在不好说!只要上游地区下大雨或排水,水葫芦就有可能‘卷水再来’。”刘庆表示,不管天气多热都会精心组织力量进行水葫芦、浮萍等水面漂浮物的清捞。
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凤眼蓝,它的家乡远在南美洲的巴西,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作为观赏植物被各国引进。尽管水葫芦能够净化水体、吸收重金属物质,但其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往往堵塞河道,造成整个水体含氧量逐渐减少,导致一些水下生物如鱼、虾等的大面积死亡,影响水下的一系列生态。